被遺忘的台灣原生作物:一個產業,五個紅藜人


(本文紅藜主圖提供:由可樂穀 KULLKU 授權使用)

從尋根正名、銷售到揚名國際:臺灣藜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產業,一種內外皆美作物,我們忽略它百年之久,甚至連它的名字都不知道。
在它還沒沒無聞時,有五個人因機緣、或巧遇而開始關注,雖然生產端、市場端觀念迥異,但這五個人持續在光譜兩端、永不放棄地尋找解決之道。

撰文:蘇宇萍
攝影:許淵智


吳美貌(右)
現任:臺灣原味創辦人
曾任:生技中心副研究員輔導原民栽種作物

郭又甄(左)
現任:義大利美食科學大學研究所學生
曾任:政治界、汽車業公關

吳美貌、郭又甄聯手 臺灣藜揚名國際


2014 年 10 月,吳美貌、郭又甄兩人聯手讓臺灣藜躍上國際舞台,成為義大利「品味方舟計畫」中最受矚目焦點,「這一切似乎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引領我們的路。」吳美貌低調而謙沖地說著她與臺灣藜、郭又甄的結識過程。返回過去,其實將紅藜帶向成功是一個可預期的結果,只是當時的吳美貌並不知道!

襲擊!一場突如其來的癌症


吳美貌原來在生技中心擔任副研究員,命運之神卻決定以癌症開啟了她人生不同路徑,在醫院作完化療、重回工作崗位,生技中心安排吳美貌親近土地、以她的專業輔導原民栽種作物。 2007 年,吳美貌行腳到臺東縣百步之鄉──金峰,這裡是排灣族、魯凱族棲居聖地,溢流著神話與對百步蛇崇敬的信仰空氣,吳美貌在這裡初次遇見臺灣藜。

「當時產銷班班長告訴我:『紅藜是族人拿來當小米酒引子用的,因為這種東西沒人要,平時不種!』紅藜因小米酒的關係、間接被用在祭典,我覺得紅藜身形如此漂亮,身世又美,沒人懂它,不代表它沒價值!」吳美貌到現在還記得被紅藜感動的那一個當下,「當時我心裡不斷環繞『怎麼有這麼漂亮的作物!』聲響,聽完班長解說,我回去就開始尋找相關資料。」吳美貌發現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研究紅藜成果令人振奮,開啟她推廣臺灣藜之路。

挑戰!沒產量如何穩定貨源


然而推廣過程並不順利,當時別說沒人聽過紅藜,好不容易讓通路商了解營養價值之後,通路商劈頭就先丟來一句:「量多少?」「沒量怎麼提供消費者穩定貨源?」吳美貌想說服原民生產並不容易,她必須先證明市場有這個需求,畢竟產量與需求其實是唇齒相依問題。

吳美貌並不氣餒,「生命都已經走過化療,還有什麼好怕的,是嗎?」「量少就一定有量少的處理方式!」吳美貌雲淡風輕的說。吳美貌與通路商找來庇護工廠合作,從年節禮盒、企業認購開始推廣,禮盒需求量本來就不多,但這一實驗性質推廣,竟然大大成功,不認識紅藜的人,開始加入紅藜粉絲團。

該做的事情繼續做,沒去過的路,吳美貌未曾停止開拓,這七年來,致力於社區學校教學、在新北市開闢示範農場推廣健康飲食,不知不覺也種下了與郭又甄的緣份。2014年10月,吳美貌突然接到來自義大利慢食協會邀請,讓臺灣藜名躍國際。

叩門!在世界另一端行銷紅藜


在義大利波蘭佐(Pollenzo)這端,郭又甄正站在「美食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s)」民族植物學的講堂介紹臺灣藜,對義大利人來說,民族植物學是很重要的一門課,課程內涵討論人與自然互動關連,人類如何利用自然環境中既有資源、自然環境又如何形塑人類文化,「臺灣原民屬於南島語系很重要的一支,雖然和南美洲原住民沒有直接關聯,但是對待小米和藜麥這種穀物崇敬的態度和食用方式都是一樣的……」這個學校有來自各國同學,大家對郭又甄引人入勝的臺灣藜報告,討論與反應極為熱烈!

郭又甄說:「當時慢食協會正在準備2014年年底大地之母博覽會,我希望向慢食協會介紹、並把紅藜納入品味方舟計畫中保存,於是我就拜訪慢食總部辦公室,跟他們講述吳美貌老師的故事跟原民文化,慢食協會負責人覺得很有意義,便拍板邀請老師參展。」

連線!僅兩面之緣卻心志一同


事實上,吳郭兩人不熟,她們不過是有兩面之緣!第一次吳美貌在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上課,郭又甄說「當時吳老師介紹紅藜,我心裡想『這東西這麼鮮豔能吃嗎?這麼美會不會有毒啊?』但念頭一轉,想起以前我在國外念書時也吃過米色藜麥,看到紅藜種子讓我聯想到米色藜麥的口感和食譜,不久,我真的就買到人生第一包紅藜,回家立刻做了一大盆沙拉,煮熟的紅藜和烤南瓜、加上綠生菜拌油醋,好好吃啊……」郭又甄摸摸肚子,彷彿回到幾年前,剛嚐完那盆自製紅藜沙拉時的幸福時光。

第二次見面時間也十分短暫,那是郭又甄主動拜訪吳美貌烏來示範農場,走走逛逛,僅兩面之緣,卻譜出一段美麗動人的紅藜樂章。

對郭又甄來說,吳美貌是一位凡事「照起工」認真踏實的長者,郭又甄認真敬佩的神情表示:「老師對部落、對環境滿滿的愛,默默耕耘不求回報,讓我很希望自己也可以一起努力做些什麼!」吳美貌則笑著說:「轉了大彎,才有機會做這些從來想都沒想過的事呀!所以生病是好事,讓我重新審視自己!」

一位前輩,一位後進,因為相信「萬事互相效力」,即使兩面之緣,也能讓臺灣藜發光。(撰文/簡秀蓉)


郭耀綸
現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
經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林場主任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南仁山長期生態研究站召集人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科學研究召集人郭耀綸 揭開紅藜身世


學生林志忠的一個研究動機,開啟了屏東科技大學教授郭耀綸研究紅藜的原由;面對五彩繽紛的植物卻苦尋不知它的正確學名,激發出研究紅藜的歷程。這就是紅藜推廣小組召集人郭耀綸與紅藜的第一次相遇機緣。

郭耀綸笑說,當年他在《臺灣植物誌》上完全找不到紅藜相關資料;看到「臺灣藜」這三個字,卻兜不起兩者關係;2003 年,郭耀綸在京都大學看到紅藜標本,根據日本人研究發現得知紅藜是臺灣的特有種,2004年農委會林務局委託郭耀綸等人研究紅藜,並在 2008 年舉辦「紅藜正名暨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也開啟了學術界對於紅藜研究的價值與注視。

郭耀綸表示,紅藜在原住民釀造小米酒時占了很重要角色,研究過程發現紅藜的營養價值驚為天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鈉、維生素E、高膳食纖維,不僅飲食中能增加飽足感,還可幫助腸胃蠕動。

學術研究一定要配合商品化,經屏科大團隊研發,紅藜除了成功應用在紅藜餅乾、飯糰、麻糬、鬆餅等系列食品,還可應用在化妝品、洗面乳等醫美領域產品,利用層面十分廣泛,目前與生技公司合作生產。

與紅藜相遇相知歲月裡,隨著研究計畫結束,雖不復以往豐厚經費支援,但憑著對紅藜的熱情,郭耀綸子弟兵們還是持續對紅藜的栽植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在寒冬中,學生一手手摘著搖曳生姿的紅藜,又是另一個傳承與開始。


陳生明
現任:瑪家鄉鄉長
經歷:瑪家國小、佳義國小等教師
聯手臺灣藜揚名國際

陳生明致力在地產業 推行全心改善族人生活


祖靈賜予我們紅藜,希望我們靠自己的雙手,推廣給更多人知道。」瑪家鄉鄉長陳生明娓娓說出對紅藜的用心與期待,一句話簡單質樸,卻深深蘊含族人對於紅藜的重視。

由於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廣「一鄉鎮一產業」(One Town One Product)計畫,開始有商人看到紅藜高經濟價值而進行收購,讓鄉長陳生明體悟到:推動種植紅藜,是當下可以改善族人經濟生活狀況的最佳途徑。

於是瑪家鄉公所便積極的展開一系列的有機紅藜種植計畫與培訓,特邀請專家及廠商舉辦紅藜種植說明會及培訓課程,鼓勵族人種植紅藜;請購收成後的紅藜脫殼機器與製程相關設備,建造「瑪家穀倉」,結合紅藜工坊,讓媽媽們研發紅藜相關食品,麵包、紅藜飯等進行銷售,希望能永續經營。

陳生明表示,因為原住民樂天知足,這樣的浪漫天性卻成了在推動紅藜培植的障礙之一,生產的質與量無法掌握,要量產就有所顧忌,陳生明每每在產銷說明會中殷切期盼族人對於生活要更積極,邀請廠商簽約契作,來帶動族人有動機進行農耕,希望有更多的鄉民加入,唯有態度積極,才能真正改變生活的狀況,而非只是靠政府單位補助,在追求進步與改變中,最大的挑戰,來自於改變心態。

瑪家鄉公所推廣紅藜過程中,從設備請購、置放、教導農民使用、通路行銷等其實困難重重,「瑪家穀倉」因運而生,協助鄉民一條龍式輔導,鄉公所要讓更多人了解紅藜的美好。

「瑪家穀倉」,排灣語Kubav,指的是部落儲備糧食之地,也是部落的紅藜工坊,目前是營運及行銷平台,推廣原民農特產及特色美食,族人收成後的穀類,來此加工,在媽媽們的巧手創作中,紅藜在瑪家穀倉變成為一道道佳餚及健康餅乾。

山中微風徐徐,輕餟手工咖啡,品嚐原民風味套餐及紅藜餅乾,在自然裡享受健康,對陳生明來說,推動紅藜雖然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一定要堅持下去,身為一鄉之長,照顧鄉人就是陳生明的使命。


謝振昌
現任:可樂榖農場場長
綠金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榮耀:榮獲2014年經濟部新創事業獎

謝振昌一份對土地的愛堅持幸福契作


南美洲有一則浪漫傳說:古印加時期發生嚴重飢荒,天堂鳥 KULLKU 將來自天上珍貴的種子──藜麥,啣到南美洲安第斯山脈,賜與印加子民生命,也賦予無比能量,印加民族視藜麥(Quinoa)如黃金一般珍貴,讚嘆藜麥為「穀物之母」。臺灣藜讓謝振昌想起這個傳說,他自創「可樂穀」(KULLKU)品牌,希望自己如天堂鳥一樣,藉由紅藜帶來希望,將自己的努力奉獻給這塊土地。

從前消費者鮮少知道紅藜的存在,產量甚少;而紅藜顆粒小、重量輕,不似稻米脫殼後有厚實感,加上大多數民眾不知該如何烹煮,質與量,及收成後一連串加工過程,都是推廣時必先克服的關鍵。

在夢想面前,每個人都是熱血青年,謝振昌決定實現自己的夢,成立可樂穀公司,在屏東海豐有機農場開始種植有機紅藜,並增購設備進行脫殼、篩選、分級等;需求量越來越多,五年前因莫拉克風災侵襲,透過「我為人人實踐推廣協會」的牽引,與長治百合的居民們展開「幸福契作」,輔導原民種植有機藜麥和紅藜。

然而,夢想的達成是歷經挑戰的,如何要求契作農民確保品質,無農藥種植、乾燥度、雜質、重量、籽實大小等等,是謝振昌最大的考驗。目前幸福契作配合的農民 80% 以上為原民,性格樂天單純,今日可歡今日歡,上天給予的是餬口即可,不強求,雖然樂天達觀卻也造成品質參差不齊,很難被市場接受,而謝振昌可收購的量就有限。「這些農民的品質觀念改變了,才能幫助自己有穩定的收入。」謝振昌語重心長的說。

幾年來,每週臺中、屏東往返百公里,視察紅藜的成長狀況與關心農民耕種進度,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不辭辛苦奔波?「這是件對的事,所以我堅持。」

他如此分享,最大的幸福不在紅藜收穫多少,而是看到輪椅上佝僂老人整理紅藜時那專心與自信的眼神;看見因中風不願意出門的男人因紅藜展開笑容,與妻子有說有笑,這些溫暖的畫面,就是支持他願意南北來回奔波的動力。

(更多關於台灣藜(紅藜)的深入報導,請參考2015《鄉間小路》1月號)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2015年1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Facebook粉絲團

延伸閱讀

iGarden 花寶愛花園 iGarden Editor

華文園藝第一站!用心愛植物,就在 iGarden 花寶愛花園,精選進口花卉植物種子品種推薦,達人給您專業種花栽培建議。從 2000 年開始,我們持續耕耘園藝內容,累積豐富的資訊,想進一步了解本園藝部落格的故事嗎?就看-「iGarden園藝文摘Plus」單元簡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應網站團隊人力調整,即日起關閉部落格留言功能,懇請見諒;為顯示過往留言資訊,您仍可見到留言框,但您的留言將無法發布。

若對本公司代理或銷售的肥料、種子商品有疑問,歡迎透過 iGarden 網路商店選單的「聯絡我們」功能與我們聯繫。

如有栽培相關問題,可直接搜尋本部落格找答案!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