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採訪‧攝影 / 王櫻
部分照片提供 / 白河鎮農會
花謝莖萎的蓮田儘管蕭瑟,土壤底下,卻是生氣勃勃,
因為孕育著蓮農一年來的心血結晶…
就算再忙、再累,收成的喜悅終將化為源源不絕的動力,
老農揉了揉長期泡在田水中發疼的膝蓋,
心裡想著:「明年再多種一些吧!」
清新的,風雅的,嬌豔的,婉約的…,自古至今,蓮花的千姿百態,無論是文人墨客,亦是黃髮垂髫,或吟詩,或歌謠,彷彿就這麼凝望著、凝望著,就能詩興大發,就能有所頓悟,創作不計其數,即便不能創作,也能吟唱個幾句…。然而,種種詩情、片片畫意,對於穿梭、幾乎淹沒於蓮花與荷葉之間的農人而言,遠觀的閒適、風雅,卻是以血汗為養分、辛苦換來的。
蓮田面積.全台之冠
白河、蓮鄉,已互為代名詞。全鎮蓮花種植面積達300公頃,居全台之冠。白河自何時開始栽種蓮花已無從考證,但確知最早是從「蓮潭」開始,而後在稻田轉作蓮田的10年推廣計畫下,普遍栽種;在「一鄉一特產」的政策下,刻意培植蓮花產業,造就今日白河的蓮鄉風貌。蓮的生長分為5期:幼苗期、成苗期、花果期、成藕期、越冬期。白河蓮農多於2、3月栽植,採藕條繁殖法,即冬季採收藕條後選擇體質強健者,將蓮藕尾節切下置於水中保存,到春天長出葉子,再移至蓮田栽種,平均每公頃約需留下500公斤藕條作為繁植之土,由於藕條可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植株可以長得又快又好。
蓮喜好高溫多濕的環境,生長適溫約攝氏20度至30度,以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最佳,耕土層約 20-30 公分為宜。蓮農通常在栽植水稻後,種植蓮藕,若未發生病害則可連作;若有,則採3年至5年輪作,不過白河鎮農會推廣股技術員孫美玲指出:「最好還是兩年輪作一次,否則不僅產量下降,還可能導致病蟲害」。事實上,白河蓮田栽種面積曾達460公頃,卻因發生薊馬蟲害,侵害嫩芽與花苞,栽種面積曾縮減至200公頃;近2、3年來,白河蓮田又發生另一種侵襲根部的病害,造成藕條腐爛,至今,改良場及農試所仍找不到病因。
管理繁瑣.勞碌終年
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形容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不無道理。愛蓮者,可能不會錯過蓮田四季獨具的風情,卻可能未曾看清楚荷梗上布滿向下生長的硬刺。而這些硬刺,對農人從事田間管理形成極大威脅。對照於蓮農的辛勞,賞蓮者該心存感激。從整地、灌水、施肥、拔草、疏葉到採收,白河蓮農幾乎一整年不得閒。蓮田整地大致與水田相同,必須均平,水深才會一致;藕條埋下覆土約10公分,並經常維持水深10公分;發芽後一星期開始施肥,接著約每20天就得施一次肥,直至莖葉繁茂;期間,無論是除草或施肥,都得先排放田水,完畢後立即灌水,避免蓮田乾涸。此外,若田間植株過密、柄葉繁多,會造成通風不良,容易產生病變,因此必須不時疏葉。
荷梗的生長不似水稻般循規蹈矩、排排站,而是雜亂無章、高姿態的生長態勢,讓進入蓮田工作的蓮農,即使溽暑,也得全副武裝,以免被荷梗上的刺給刺傷、割傷;在「草木皆兵」之際,蓮農還得步步為營,隨時注意腳下軟滑的爛泥,並避免踩傷藕條,這些活兒,對於老農的體力是莫大的煎熬,膝蓋尤其吃力。
品種繁多.各領風騷
然而,白河的蓮也不負農人的寄望,渲染了整個夏季的粉紅與純白;花朵落盡,孕育而生的蓮蓬逐漸碩大,一顆顆蓮子呼之欲出;秋去冬來,葉片光合作用所形成的養分滋養著地下莖,在地下約半公尺處長成粗大的藕條。農曆年節前後,寒氣逼人,卻正值白河蓮藕採收時期。蓮田先經山貓翻鋤,蓮農們裹著厚厚的冬衣跟隨其後翻撿蓮藕,十分費力。若人手不足,僱工成本頗高,一名工人每天約800元,山貓一天的「出勤費」則需5千元。
蓮花品種甚多,功用各有不同。白河栽種的品種包括可採收蓮子與製成藕粉的大賀蓮、見蓮,以及以製作藕粉與藥用為主的石蓮,至於一般市場常見、作為料理之用的菜藕,則幾乎沒有栽種。孫美玲說:「菜蓮不會開花,當然也沒有蓮子,僅生產菜藕,對白河的休閒觀光產業助益不大。」
大賀(憨)蓮的蓮子產量不多,每朵蓮蓬僅十餘粒,但藕條細長、產量多;見(建)蓮蓮子產量則多達30餘粒,藕條短而粗,可製成的藕粉較大賀蓮少;石蓮的蓮子產量與大賀蓮差不多,但因退化萎縮的蓮子較多,因此甚少採收,以採收藕條、製成藕粉為主。
營養豐富.養生聖品
近年,白河石蓮的種植面積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孫美玲分析原因,石蓮不採收蓮子、純粹採收蓮藕,從春天栽植到秋冬採收蓮藕,只需灌水、施肥,且施肥次數不若採收蓮子的大賀蓮與見蓮,因此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從事田間管理,在鄉村農業人口逐漸老化的情況下,栽植作業相對較為省工的石蓮,於是漸受青睞。至於大賀蓮與見蓮,從蓮花凋謝到結子約需3個星期時間,採收期則長達3個月,這頭採完了、那邊又得採了,採收後的蓮子並需人工剝殼、去膜,因此經濟效益雖然不錯,不過人工成本也高,每2、3天就得採收一次,若錯過採收時機,蓮子會變黑、失去經濟價值。
白河蓮農栽種的品種以採藕條、並製成藕粉為主,平均每公頃收成3千台斤藕條,約可製成300台斤藕粉。孫美玲指出,各品種可製成藕粉的比例不盡相同,大賀蓮10台斤藕條僅能製成1台斤藕粉;而見蓮則需12台斤藕條才能製成1台斤藕粉;至於石蓮,則8台斤就能製成1台斤藕粉。
蓮藕粉含有豐富的澱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以及磷、鐵、鈣等礦物質,屬養生食品,具有退火、鎮靜、養顏美容、促進胃腸代謝等效用,不少主婦並以蓮藕粉代替太白粉作為料理之用。片狀的藕粉拌入熱水後,呈現透明顆粒狀,彈Q的口感像小小的珍珠粉圓,在地人經常加入牛奶飲用,頗有「珍珠奶茶」的口感。
藕粉製作.費時費工
白河製作藕粉已有20、30年歷史,蓮農多以傳統古法製作,技術雖然純熟,但製作過程繁複、費工的程度,令人不禁大嘆「錢歹賺」!藕條採收後,需先切除藕節,利用機器清洗、絞碎磨漿,再以布袋包起絞碎的蓮藕,或用篩子放入水中搓洗,讓汁液流出,接著便是反覆沉澱與分離的過程。所謂的沉澱係指靜放4個小時左右,使粉狀物沉澱。藕粉漸漸沉澱後,上層為乳白色的蓮藕乳液,最上層則呈清水狀;而分離則是取出清水,再加入清水攪拌,再次靜放4小時,再取出清水,如此反覆約3次後,逐漸分離出僅剩清水與藕粉兩層,接著取出清水、撈起藕粉,以布、衛生紙或木炭粉吸乾水分,使藕粉乾硬。
以為這樣就大功告成了?還早呢!農民得用鐵湯匙或小刮刀將乾硬的藕粉刮成一小片、一小片置於大竹盤,藉助難得的冬陽晾曬個兩天,才算功德圓滿。「也有人使用機器乾燥,不過藕片若刮得太薄,或操作不當,都容易使藕粉的澱粉熟化,影響藕粉口感,所以最好還是以天然的陽光晾曬。」孫美玲表示,藕粉製作過程約需3天,必須日以繼夜地進行整個流程,連夜間也不得好好歇息,尤其寒冬之際,雙手泡在水中的「透心涼」,光是想像,就足以讓人「不寒而慄」。
採收後的蓮田,靜靜等待乾涸,花謝莖萎的蓮田儘管蕭瑟,卻風韻猶存,枯黃的表面底下,正孕育著白河蓮農一年來的心血結晶…。就算再忙、再累,收成的喜悅終將化為源源不絕的動力,老農揉了揉膝蓋,心裡想著:「明年再多種一些吧!」
延伸閱讀:台南白河蓮花生產,死而後生的花間路-鄉間小路 2013 採訪報導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2009年8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Facebook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應網站團隊人力調整,即日起關閉部落格留言功能,懇請見諒;為顯示過往留言資訊,您仍可見到留言框,但您的留言將無法發布。
若對本公司代理或銷售的肥料、種子商品有疑問,歡迎透過 iGarden 網路商店選單的「聯絡我們」功能與我們聯繫。
如有栽培相關問題,可直接搜尋本部落格找答案!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