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蟲相伴‧等待黎明 後山韭農的宿命與追求-吉安鄉韭菜產業



作者 文圖 / 楊藍
部分照片提供/吉安鄉農會

迥異於都會夜生活的燈紅酒綠,後山韭農的夜生活總是蛙鳴蟲唧相伴,
凌晨時分就得下田採收,雖然摸黑,卻是自己最熟悉的土地。
接著忙著除草、施肥、灌水等作業,
一整天幾乎不得閒,但農人只是埋頭苦幹,
將希望寄託於一季一季的收成,
說是看透了人生,也無異是農人的宿命。


吉安鄉韭農的夜,總是特別地短淺。凌晨2、3點,一般人好夢方酣,韭農們早已起床下田、採收韭菜,陽光初透前,一垜垜的韭菜已堆放田間,等待挑揀整理、冷藏降溫;吃過午飯後,便忙著裝箱出貨,載運至台北濱江果菜市場。由於位處後山地帶,運輸得耗費大半天的時間,使得吉安鄉韭農的白天作業比其他縣市農民更為緊迫,年逾60歲的韭農張木通說,「做事人就是按ㄋㄟ,嘸忙歸工!」一句話道盡韭農的辛苦,也說明了後山農民的無奈。


韭白特長.市場寵兒

從高處俯瞰吉安鄉,田疇分明、阡陌縱橫,十足農村景象,而產業風貌歷經多次變革,早年以種植稻米為主,70年代則是青椒、番茄的天下,農會總幹事徐永滿說,當時吉安鄉是全台種植青椒面積最多的鄉鎮,但在其他地區廣為種植後,當地即改種番茄,最盛時,每天的運銷量有5、6部貨車之多,而隨著稻作利潤低、政府施行稻田轉作政策,韭菜、芋頭、龍鬚菜(梨瓜苗)乃應運而生,與水稻目前均是吉安鄉主要農作。

吉安鄉農會推廣股長陳明德指出,當地韭菜種植面積約為45公頃,共有2個產銷班、42名班員,其中多數交由農會共同運銷,以台北濱江果菜市場為主,每年產值達4000多萬元,少數則供應花蓮縣本地需求。

在台北果菜拍賣市場,「吉安韭」向與「三星蔥」齊名,拍賣價格均高於其他地區所生產的蔥、韭。「三星蔥」以蔥白特別白晢、頎長著名,「吉安韭」也是如此,韭白長而粗大,與一般韭白幾乎隱而未現的外觀,有極大差異,口感則柔嫩細緻、較無辛辣味,在天候變化較劇烈的颱風期間,「吉安韭」每公斤叫價60、70元,全年平均價格則維持在30元上下,但夏季蔬菜生長旺盛、供應量足,也會出現23元左右的「低價」。


油價上漲.成本墊高

每公斤23元的蔬菜價格,看似不低,但如果了解農產運銷的成本結構,看法可能有所改觀。農會運銷人員吳明琦指出,每個可裝載16公斤韭菜的紙箱要價35元,平均每公斤紙箱成本為2.1至2.2元;由於需採冷凍車運送,每公斤運輸成本為2.3元;省縣手續費及市場管理費5元,加上韭菜採收後,需由人工進行整理作業,將黃褐、蟲孔咬嚙的葉片挑掉,每公斤4元,加計這些必要花費,每公斤成本達13.5元,而這還未計算農民本身、家人的工資及肥料、農藥等費用,而隨著國際紙漿及原油價格飆漲,5月包括紙箱及運輸費用均將調漲,因此一旦市場價格追不上運輸、採收成本,農民等於白忙一場,乾脆割除作為肥料。

油價的調漲與後山農產的運輸成本習習相關,吳明琦說,北宜高速公路開通後,對於農產運輸仍毫無助益,因為迄目前為止,只開放大、小客車通行,貨車仍在禁止之列,而蘇花高速公路仍遙遙無期,當地農產品運往台北市場,單趟需耗費5、6個小時車程,除了人力、蔬菜保鮮問題,高昂的油價更令農民大喊吃不消。


交通不便.農民心酸

運輸時間太長,也影響當地農民的作業習慣,配合運銷車輛在下午2點左右出發的時限,韭農通常在凌晨2、3點、甚至半夜12點即下田採收,約2、3個鐘頭後,交由負責整理的農婦挑揀,此時天色早已大亮,接著一束1公斤地秤重、綁好,貼上生產者名牌後,送進冷藏庫降溫,至少需2、3個小時,以免因「田間熱」導致蔬菜產生後熟作用、影響品質,才吃過午飯,又得忙著裝箱,再送至集貨場統一運銷。

吳明琦指出,後山農民莫不期盼蘇花高速公路儘速闢建,可以大幅縮減運輸時間,甚至延至下午5、6點再出貨,不僅農民不需摸黑出門工作,預冷作業也可以作得更紮實,品質將可更上一層樓。

不僅採收後作業繁重,田間作業一樣費時費力。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是播種期,農民先以穴盤育苗,約2個月後移植田間,一畦一畦的韭田,宛如接受閱兵似的排列整齊,在長約30公尺的畦上,種植數十行韭苗,每行4株,彼此間的距離是韭農依據長年的經驗所判斷,既使韭田產值最大化,卻又讓韭菜擁有自在伸展的空間。


採樣送驗.農會把關

韭農張木通表示,每株韭菜的生命週期約1年半至2年左右,以採收次數而言,則大約為6次,新株定植後,約6個月才能採收,期間若見植株茂盛即予採收,將影響往後的生長,就像母親懷胎一樣,足月生產的嬰孩發育更為成熟,首次「足月」採收後,未來每隔2個月採收一次,韭菜成長更為豐盈,如此循環採收,直至植株老化,再重新播種育苗。

採收前一個月左右,韭農會在植株底部舖上一層厚厚的木屑,用以阻絕陽光,留下美麗的韭白;最重要的則是採樣送驗,農會設有生化檢驗室,上午送驗、當天下午3、4檢驗報告即出爐,檢驗合格才能採收,未通過檢驗者,不僅需延後採收,農會並進行列管。

採收時,以彎月狀的鐮刀從底部割取,由於韭菜植株低矮、柔軟,採收時必須蹲在田畦上,一叢一叢地抓穩、割下,力道的拿捏、割取的部位全憑經驗。力道太重,既費力也傷及植株,太輕則難以完整割下一大叢的植株;割取部位太高,不見美麗的韭白,影響賣相及價格,太低則又影響後期生長。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蘊藏深厚的田間哲學。


怕冷怕熱.細心呵護

張木通說,韭菜是「怕冷也怕熱」的蔬菜,攝氏10度的低溫即造成損傷,約攝氏33度時,葉片則會轉黃、失去商品價值。去年聖帕、柯羅莎颱風接連侵襲花蓮地區,所幸得力於縣府農業局補助青網覆蓋,強風豪雨在青網的分散、抵消作用下,使韭菜未有嚴重災害。

韭菜的畦高高的,迴異於一般菜畦,張木通解釋,如此作法有助於排水,否則梅雨季節期間,如果不注意排水,只要2、3天,韭菜根部就腐爛。平時田間作業也很注重澆水方式,通常引水灌入韭田,淹過菜畦再排出,陰涼的春日傍晚經常細雨霏霏,不必澆灌,但夏季每隔3、4天,甚至2天就得引水灌溉。韭田過於濕潤、植株易於腐爛,太乾則品質不佳,全靠經驗判斷,張木通形容,種植韭菜彷彿像照顧小孩一樣,必須時刻注意,等到「長大成人」,才能放心地放開了手。


作業繁瑣.勞力密集

一般韭農通常會採取數處韭田「輪作」方式經營,田間作業可以靈活因應,凌晨至上午時段忙著採收、包裝、交貨等事宜,告一段落後,接著到另處韭田從事育苗、移植、除草、施肥、灌水等作業,忙了一整天,幾乎不得閒。吳明琦表示,無論韭菜或龍鬚菜,田間作業幾乎都仰賴人工,吉安鄉農民迄今仍以最原始的勞力賺取利潤;張木通則說,「做事人就是按ㄋㄟ,嘸忙歸工!」,是看透人生的釋懷,也是農人宿命的無奈。

每年中秋時節,是韭菜的花期,花莖從葉叢裡竄出,農人說,前一天還見花莖在葉面下方,隔了一夜,便挺拔地迎風招展。白色的花朵翻飛於葉浪之上,看在遊客眼裡,既美麗又浪漫,還有新人特地在花田裡留影,但在農人眼裡,卻是個「美麗的錯誤」,因為韭菜開了花,養分全聚集在花莖上,以食葉為主的植株反而纖維較多、口感較差,因此多半在花莖含苞時採下,便是市面可見的「韭菜花」,甚至直接耕鋤,農人並非不愛白色花田,但在現實的壓力下,農人的浪漫,只能藏在心底。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2008年6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Facebook粉絲團
園藝文摘編輯部 iGarden Editor

華文園藝第一站!用心愛植物,就在 iGarden 花寶愛花園,精選進口花卉植物種子品種推薦,達人給您專業種花栽培建議。從 2000 年開始,我們持續耕耘園藝內容,累積豐富的資訊,想進一步了解本園藝部落格的故事嗎?就看-「iGarden園藝文摘Plus」單元簡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應網站團隊人力調整,即日起關閉部落格留言功能,懇請見諒;為顯示過往留言資訊,您仍可見到留言框,但您的留言將無法發布。

若對本公司代理或銷售的肥料、種子商品有疑問,歡迎透過 iGarden 網路商店選單的「聯絡我們」功能與我們聯繫。

如有栽培相關問題,可直接搜尋本部落格找答案!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