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可可果對半剖開,露出白色果肉與包覆其中的可可籽,正是美味巧克力原料的原型。 |
文字/吉真 攝影/陳建豪
親友到國外旅行,常帶回巧克力當伴手禮,放在客廳桌上,大夥兒光圍著看就口水直流。
講到高級巧克力,多數人會聯想到歐洲比利時、瑞士等國。直到 2017 年,屏東的巧克力登上國際賽事,我們才意識到臺灣不僅能生產可可,還擁有精湛的巧克力製作技術。滿載臺灣風土的巧克力,傳達在地限定的苦甜滋味,更是地方產業轉型成功的果實。
可可果實外表五彩繽紛,大小如木瓜,是屏東縣近年熱門的新興農作物。 |
值得等待的巧克力滋味
可可樹生長在赤道至南北緯 20 度之間,氣候溫暖多雨。世界上約七成的可可豆產自非洲,其餘三成則由亞洲與中南美洲供應。臺灣不僅是亞洲最北的產區,也是全世界少數自產可可、並擁有巧克力製作技術的國家。可可豆從果殼挖出後,須經發酵、日晒與其它步驟。 歷經將近三個星期的複雜製程,才能生產出大家熟悉的巧克力。 |
巧克力製作過程須經過一連串嚴謹的加工。福灣莊園巧克力的創辦人許華仁解釋,首先從可可樹摘下足夠成熟的可可果,剖開果殼,取出只占整體果莢一到三成重量的種子與果肉。接著將種子連同果肉放進木箱,蓋上香蕉葉發酵、再經過日晒乾燥、烘焙、研磨、調溫等程序。總費時約三個禮拜,才能將可可豆變身為巧克力。
為了「全果利用」,許華仁還將敲開後的可可果殼加糖熬煮成「可可鮮果蜜」,微帶著水蜜桃與鳳梨的熱帶滋味,很適合當作飲品基底,或加入咖啡茶飲一起飲用。
臺灣不僅是亞洲最北的產區,更是世界可可生產成本最高的地方。 |
鼓勵農友採果品質至上
在屏東生根超過十年的可可,目前全縣種植面積約三百公頃,以內埔、萬巒最大宗,多數仍與檳榔混種,藉以鼓勵產業轉型。許華仁說,福灣一年收購鮮果量約 130 噸,占了屏東整體產量的七成五,來源除了契作的合作社,也開放個別農友隨時交果,合作農友達 110 位,鼓勵農友在最成熟的時間採摘品質最好的果實。
許華仁(右)與二代青農林莉苹(左)分享討論可可樹的種植知識。 |
與福灣莊園合作、萬巒鄉的「快樂可可林農場」青農林莉苹表示,自家種在檳榔樹下的可可,不灑農藥,幼苗時靠著檳榔遮蔭,長大後就靠著她了得的「修枝」工夫,保持通風,避免病蟲害。由於產果品質良好,許華仁常常帶著世界各地專家來訪,互相交流管理知識。
林莉苹說,兩年前從爸爸手中接下農場後,也逐一為農場六百棵可可樹編號、記錄結果率,以便選育優良植株供往後嫁接使用。因信任福灣的後端製作實力,去年產出約十噸鮮果全交給福灣,「後端賣得出去,前端才能生產。」未來仍以專注種好可可為目標。
談論臺灣巧克力的風土,在平衡優雅味道中,蘊含著國境之南,人與土地協作的力量,有年輕主廚向國際展現臺灣風味的熱切,也有農友跟著時代移轉,重新摸索產業出路的勇氣。
帶上一份獲獎無數的臺灣巧克力,於情於理都有沉甸甸分量的伴手禮,品味、誠意皆十足。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19 年 4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 Facebook 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應網站團隊人力調整,即日起關閉部落格留言功能,懇請見諒;為顯示過往留言資訊,您仍可見到留言框,但您的留言將無法發布。
若對本公司代理或銷售的肥料、種子商品有疑問,歡迎透過 iGarden 網路商店選單的「聯絡我們」功能與我們聯繫。
如有栽培相關問題,可直接搜尋本部落格找答案!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