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坪林故事採集
一年的尾聲,東北季風帶來的溼氣全聚集在北臺灣,坪林就是那個又溼又冷的雨不停國,雨從中秋後幾乎無止盡。穿防水保暖的衣物上山,期待雲層能開個破口讓暖陽降臨,但雨水仍在公車的玻璃窗劃下斜槓。
路上的風景跟著回顧這年轉變,楓香從樹頂開始轉黃泛紅,荒地蓋上白絨絨的芒花大衣,而流動的河水如冰塊般冷冽透明,同生活流轉如昔日,只是我一次比一次認識更多這裡的密語。
下車馬上見到躲在站牌旁的精靈們,石精靈還穿上木精靈和水精靈送給他的苔蘚毛衣。雖然已經好久不見,但這種天氣不論是擁抱、握手都會擠出很多水,就連開口說話都有雲霧散出,難怪精靈們動作慢慢卡卡的,真的需要給些溫暖退冰。
可能是大家的念力太強吧,遠山開始轉亮,雨也被調小,光雨間的彩虹漸漸現身,我們全身都被陽光晒著,木精靈說他全身都被真菌盤據了,這下總算可以甩甩身子,滑落的水滴在陽光下剔透晶亮。
坪林的番黍(高粱)掃把
一位阿嬤拉出板凳在光裡坐下,拿著一把把草稈梳理,拍打稈上的紅褐珠珠,我忍不住問:「阿嬤你佇咧做啥物啊?」「這咧做掃帚(sàu-tshiú)啦!」她手上的是番黍(huan-sué),也就是高粱。原來不只金門有高粱,坪林也有一些居民會種來泡酒、做麻糬(聽說是一種紅紅QQ的隱藏版美食喔!),剩下的稈子就留著做掃把。除了自用,有時候還會拿到街上販售。
阿嬤先把太粗的番黍稈子削去一半,合併幾根後用繩子綁成一綑,等湊齊五或六綑後,再一綑斜挨著一綑兩兩綁好,另一綑再往下退縮貼上前兩個一起綁緊,依序綁好再整形、修剪多餘的稈子尾巴,就是一把掃帚了耶!阿嬤說還沒完成,得要用重物壓著幫助定型,再稍微整理,插上竹竿才算完成。陽光照在這把掃帚上,彷彿鍍上了黃金。
阿嬤不忘介紹也有其他植物可以做掃把。
台灣各地的植物掃把
以前在潮溼的山壁邊,可以發現一大片像瀑布般垂落的台灣蘆竹(Arundo formosana Hack.),常見又隨時可以採,加上量多、質地柔軟,是很好的材料,難怪它的臺語就叫掃帚草(sàu-tshiú-tsháu);或是蝦鈕棕(hê-liú-tsang),也就是山棕(Arenga tremula(Blanco)Becc.),大棵樹叢基部的網狀棕毛也能用來綁掃帚;而冬天處處可見的菅芒(kuann-bâng,五節芒)也是材料,等農曆 11 月左右,白毛毛的籽飄落後,晒乾就可以拿來綁。
晒乾材料、處理枝稈、用鐵線或麻繩分批綑綁、整形修剪、壓平定型,最後插上竹竿,跟著阿嬤一起綁掃帚,全神貫注,鬱悶之氣漸散。
手上的材料取之於自然,用之於文化,不只坪林,早年臺灣各地都有不同媒材、用途的掃帚,顏色和形狀融入環境,驅邪避凶的槺榔掃帚、日本人清潔榻榻米的貴黍掃、至今在各大公園依然常見的桂竹掃把。
在彰化福興,過去許多家庭以販售地膚草掃帚營生,桃園東勢庄又稱「掃把庄」,自然與文化曾經這麼親密,這一年跟著精靈們穿梭坪林,就是在找回這樣的生活記憶吧!
阿嬤把她之前綁好的那把送給我,交代我不可以拿來打人,這裡面可是有掃帚神的。「才不會呢!」我馬上俏皮地騎上去,阿嬤笑著說是魔女嗎!
太陽一掃陰雨的鬱悶心情,阿嬤的禮物也送給我暖暖的愛心,期望可以把一整年不好的事情統統掃除,乾乾淨淨,讓大家都能重新好好生活,我在心裡默默許願。
這時我的腳步像乘坐飛行掃把一樣輕鬆,我偷偷問精靈們也會騎掃帚飛馳嗎? 他們異口同聲回答:「才不會!」
參考資料
行人文化實驗室,2020「掃三壞」桌曆:台灣天然掃把月曆。
【路上採集學】專欄作者 │ 簡介
坪林故事採集
原本是一個坪林在地青年的尋根之路,後來受到山林與鄉野的召喚組織團隊。他們發現隱藏在現代生活角落的神祕小精靈,一點一滴找回被遺忘的記憶與神祕的技能力量,將舊時與環境共好的生活延續到當代。將蒐集到的坪林人文故事記錄在臉書粉專「坪林故事採集」。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20 年 12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 Facebook 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應網站團隊人力調整,即日起關閉部落格留言功能,懇請見諒;為顯示過往留言資訊,您仍可見到留言框,但您的留言將無法發布。
若對本公司代理或銷售的肥料、種子商品有疑問,歡迎透過 iGarden 網路商店選單的「聯絡我們」功能與我們聯繫。
如有栽培相關問題,可直接搜尋本部落格找答案!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