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生產小麥嗎?麥香遠播,本土小麥復興之路


冬末春初之際,正值臺中大雅小麥豐收的時節,美不勝收。
文字/張雅茹 圖片提供/大雅區農會

每年冬春交替之際,臺中大雅便可見到大片金黃的麥浪隨風搖曳,許多人不曉得,臺灣有種小麥,而且栽種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全盛時期全臺小麥種植面積達 2 萬 5 千公頃。

目前臺灣小麥種植面積最廣闊的地方就是臺中大雅,面積約 150 公頃,占全臺總栽培面積 26.7%,被譽為「臺灣小麥之鄉」。

尚未成熟的麥穗猶帶青綠,直挺挺地佇立在田間。

想起大雅栽種小麥的歷史,大雅區農會總幹事林國永說:「全盛時期大雅地區差不多就有六百多公頃,全部都是給埔里酒廠。

原來當時臺灣省政府指示,埔里酒廠全部使用國產小麥,因此 1975 年起,埔里酒廠開始與中部麥農契作小麥,釀造紹興酒。

後來因 WTO 開放菸酒進口,國產紹興酒滯銷,1995 年菸酒公賣局的保價政策取消,停止與國內麥農的契作,小麥種植面積銳減,大雅是全臺為數不多的產區,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臺灣也生產小麥。

種子級小麥再現生機

直到 2,000 年,大雅麥農和金門縣農業試驗所合作,提供小麥給金門麥農作種,作為釀造高粱酒的原料,化危機為轉機。

林國永笑說:「我們種的是『種子級』的小麥。」種子級小麥品質有要求,與一般食用和飼料用的小麥不同,發芽率須經過種苗改良繁殖場檢驗,唯有發芽率超過 80% 以上的頂級小麥才會被金門縣政府購買。

這些契作小麥主要提供金門縣 1970 公頃小麥田的種子,除了發芽率,水分含量須低於 12% 以下。

林國永強調,農會也請農民配合注意田間管理,不能有其他品種的燕麥或大麥混入本區契作的小麥,另一方面,尋求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協助,每三年引進原種來純化台中選 2 號小麥品種。

這些種子到了金門後所種出的優質小麥,作為金門酒廠高粱釀造的酵母使用,可說是「金門高粱之母」;近期金門酒廠和金門縣農會開發的單一純麥酒,更為小麥加工開闢新出路。

天時地利人和,大雅小麥出頭天

大雅位於臺中盆地北緣,每年 10 月上旬吹起東北季風,氣候及溫度下降,乾冷氣候不易滋生病蟲害,且梯田地形與砂質土壤使當地田區排水性與通氣性俱佳。

小麥怕積水、濃霧,剛好適合大雅。」林國永說明,11 月中旬至翌年 3 月下旬之間,剛好可避開高溫、颱風、梅雨等不利小麥生長的氣候因素,這樣得天獨厚的風土條件,再加上當地先民早在日治時期種植小麥,經過七十多年,累積豐富的小麥栽培經驗,種植品種更選用適合亞熱帶氣候的台中選 2 號,都是大雅小麥發揚光大的重要因素。

台中選 2 號(圖 / 國家作物種原中心

近年來大雅區實施農業機械化,實施不整地省工栽培,「11 月中旬時播種,在水稻收割的前兩天,把種子撒入田中,將稻草剪斷蓋在上面,可以保持水分,還可以防止鳥害,讓小麥不會剛撒下去就被吃掉。」

另外,農會與麥農契作面積達 87 公頃,並以每公斤 24.5 元的優惠價格向農民收購,若符合金門縣品質標準的種子級小麥再加 2.5 元,讓麥農在兩期稻作外增加更多收入。

林國永說:「2014 年度起,農糧署『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補助契作進口替代作物每公頃 4 萬 5 千元,市政府又再加碼補助每公頃一萬,都大大提升麥農的種植意願。」

開發多元小麥商品

不論是豐產還是歉收,面對各地農會的行銷難題,大雅區農會皆有策略應對,讓小麥商品年年售罄。

林國永表示,小麥若因下雨而有穗上發芽的情況,雖然不能作為金門小麥的麥種使用,但經檢驗無農藥殘留,農會也會依市價收購,或將這些小麥磨成麵粉。

過去因為豐產或穗上發芽的小麥量少,很少有麵粉廠願意合作,所以農會更積極找尋小麥銷售出路。

2014 年大雅區農會將過剩或下雨發芽的小麥調製篩選後,加工成「雅農小麥米」。白米與小麥以 2:1 的比例調和,煮好的飯口感佳又富含蛋白質。

「將雅農小麥米推廣給營養午餐的團膳業者,因為不合格的麥子數量不多,很快就賣完了。」林國永對農會產銷配套措施相當有信心,麥農也不必擔心銷路,只要專心種小麥即可。

大雅區農會總幹事林國永期待年輕人回流,支持當地農業。(攝影/張雅茹)

越過低谷,讓麥鄉持續茁壯

為了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在各地二期稻作區、再生稻田區推廣轉作雜糧,除了臺中大雅,彰化大城、臺南學甲、高雄美濃、苗栗苑裡、宜蘭員山都能看見小麥身影,主要供應於磨粉作為麵包烘焙用,臺灣各地逐漸吹起了本土小麥風潮。

小麥作為大雅的招牌農產,早在 2004 年起大雅小麥產業文化節開鑼,希望藉由活動宣傳,讓更多人認識本土小麥,至今已連續舉辦 16 年。

每到 2 月底至 3 月初的收割季,更吸引數萬民眾參與,大大帶動周邊商家的觀光效益。

小麥產業文化節期間的麥田造景。

談到未來的新計畫,林國永表示,農會在計畫輔導下購置相關加工機具設備,提升乾燥、選別和包裝等相關處理量能,並持續辦理小麥產業文化節,繼續開發小麥米食譜,讓小麥米在餐飲業有更廣泛的應用。

另外,許多大雅麥農都已八十多歲,林國永也對年輕人喊話,「我們在 2018 年成立青年農民聯誼會,不管是補助、受訓,盡量來輔導,也要請他們協助推廣小麥。」

目前已有 35 位青農,農會也鼓勵青農申設小型加工廠,研磨全麥麵粉,期盼讓更多人嘗到本土小麥的滋味。

在小麥田裡做出不同景觀,吸引民眾攜家帶眷前來欣賞。

小麥品種面面觀

小麥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作物之一,原屬溫寒帶的小麥來到臺灣,呈現了本土特色及風貌,我們還可從品種特性,了解臺灣小麥演變及發展。

1980 年代,本土小麥育種方向皆為豐產、耐病蟲害,如「台中選 2 號」主要用於製酒,強調其風味,麵粉蛋白質低,未開發鮮食市場。

直到近年因應糧食危機,各國發展在地農 業提升糧食自給率、減少食物里程,在農糧署及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努力下,進行新品種改良,分別研發出適合磨粉、加工成精緻甜點的「台中 35 號」和「台中 36 號」,讓農民有更多選擇。

認識台灣改良的小麥品種

本地小麥介紹:台中選 2 號

育成年分:1983 年
生育天數:120~125
公頃產量:3,500~4,200 公斤
栽培特性:中高筋硬紅麥,由於生育期短,為市面上主流品種;主要用於製酒,講究風味特性,麵粉蛋白質含量較低。

本地小麥介紹:台中 34 號

育成年分:1992 年
生育天數:124~130
公頃產量:3,500~4,400 公斤
栽培特性:高產、種子大,播種量宜增加 10~20%,由於生育天數較長,栽培面積不多。

本地小麥介紹:台中 35 號

育成年分:2017 年
生育天數:137
公頃產量:4,300 公斤
栽培特性:適合機械收穫、友善環境及有機種植,為臺灣第一個低筋小麥品種。由於麵粉蛋白質含量高,適合做蛋糕、餅乾。

本地小麥介紹:台中 36 號

育成年分:2019 年
生育天數:137
公頃產量:4,370 公斤
栽培特性:較台中選2號具耐性,中筋白麥,麵粉蛋白質含量達 12.4%,適合研發麵條相關製品。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19 年 8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 Facebook 粉絲團

延伸閱讀:各地特色農產品

園藝文摘編輯部 iGarden Editor

華文園藝第一站!用心愛植物,就在 iGarden 花寶愛花園,精選進口花卉植物種子品種推薦,達人給您專業種花栽培建議。從 2000 年開始,我們持續耕耘園藝內容,累積豐富的資訊,想進一步了解本園藝部落格的故事嗎?就看-「iGarden園藝文摘Plus」單元簡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應網站團隊人力調整,即日起關閉部落格留言功能,懇請見諒;為顯示過往留言資訊,您仍可見到留言框,但您的留言將無法發布。

若對本公司代理或銷售的肥料、種子商品有疑問,歡迎透過 iGarden 網路商店選單的「聯絡我們」功能與我們聯繫。

如有栽培相關問題,可直接搜尋本部落格找答案!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