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集|探尋野地裡的豐饒,開啟一場野菜的奇幻之旅


野菜皇后推出的野菜箱,也包含野菜周邊商品,如野菜皂、野菜青醬、辣醬。
文字/李香誼 攝影/闕宇良

一年半前,有個臉書粉專推出了「一星期一部落」的直播,從臺東南迴線到東海岸,再到縱谷,至今造訪了 60 個部落。約三分之二的部落事先無互相熟識的聯繫人,部落間的自然人文環境也有差異,直播工作人員只能趁場勘時主動接觸、認識在地人。

一年半來,陌生人越來越少,部落朋友越來越多。這個自媒體團隊是「野菜皇后」,以野菜作為串起部落交流的共同語言。

當天直播現場是臺東鹿野的日卡地部落。一位路過的 82 歲 ina 被邀請入鏡,即興的唱起了野菜歌。ina 毫不怯場,用族語對著鏡頭說:「我們是阿美族,是吃野菜的,吃野菜不會很胖,是很棒的原住民!」

主持人美珊說:「直播一開始就遇到這位 ina,真的很感動,這些都不是事先安排的,完全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呈現。」野菜皇后的另外一位成員 Ellen 笑說:「就算事先計劃,結果也不會照著計劃走。」

野菜皇后直播主持人美珊邊採野菜邊介紹,只要認識它們,遍地是豐饒。
當天的主角是日卡地部落的阿美族人楊俊美,與她的表弟達莫。

跟隨主人穿越一排山柚,這是阿美族常用食材,也可當作圍籬;再經過一片刺竹林,它能用來做竹筒飯;踏上田埂,50 公尺的路徑上至少出現十種野菜。日卡地部落水質良好,無外來破壞,附近設有有機田區,至今仍保有適合野菜生長的原生環境。

肉桂樹下的阿美家宴

在肉桂樹下席地而坐,主人擺上糯米飯、醃芥菜、山柚雞湯、燻肉,其中最經典的野菜料理是「八菜一湯」,苦茄、野莧、米菜、昭和草、山柚、咸豐草、蒲公英、紫背草放入鍋裡一起煮,全是沿著田埂採來的野菜,豐富又隨興。

楊俊美說:「講『八菜一湯』只是比較順口,要是當天採了十幾種,全丟一起煮也可以。」野菜湯的苦說來奧妙,各種菜的苦味互相碰撞,彼此調味,熬久些,形成一種天然的甘,不需鹽、油、味精,只要加點小魚乾提鮮,就是經典的阿美野菜湯。

米將‧思古正熬著「八菜一湯」。
煮、烤、燻、醃、蒸、釀,黃藤蓆上的菜餚呈現阿美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鋪在草地上的黃藤蓆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黃藤是阿美族的代表性食材,藤皮還可編織成各種生活器具。除了宴客野餐,黃藤蓆還有另一個用途,早期水泥、柏油不普遍,晒穀場大多是泥地,晒穀前先將藤蓆鋪在泥地上,防止小石子混入穀子裡。

六十多年的藤蓆陪伴子孫度過無數次的勞動與歡慶,依舊光滑堅韌。一場肉桂樹下的宴席,處處可見從野生植物孕育出的傳統飲食與工藝文化。

透過部落微經濟 連結部落與城市

野菜皇后向各部落購買野菜,加上自行研發的野菜皂與野菜青醬,透過直播,推出當季當地限定的野菜箱。3 月初的野菜箱包含水芹菜、米菜、龍葵、野莧、蒲公英與紫背草。

野菜箱內的當季野菜,訂購再送現採的山地蔥。
美珊說:「任何創新都有一個根源,那個根源正是傳統的核心。」善用當今自媒體趨勢,串聯部落,野菜皇后一邊踏查、直播,一邊思考透過部落微經濟帶動部落創生的各種可能。

購買野菜箱的消費者,約四成是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通常是訂購給父母吃。老邁的父母被接到都市和子女一起生活,一脫離部落,熟悉的味道變得遙不可及。「最感動的是,一位在外討生活的原住民朋友,拍下媽媽看著野菜箱的照片,跟我們說:『謝謝你們賣野菜到我家。』」

野菜皇后收集各地野菜,按不同功效製成野菜皂。
深入部落第一線, 美珊發現有許多獨居老人,突來的陌生探訪意外的成了陪伴。

「老人家很想要被陪伴,我們和他們一起唱唱歌,抱一抱,笑一笑。」透過部落微經濟互通有無,串聯都市與部落,連結離開與留在部落的族人,緩解人們的孤獨,是推廣野菜箱過程中意外的收穫。

野菜的跨族群交流

Ellen 是漢人,五年前從新竹移居到臺東,「一開始問部落的人:『你是用樸門農法喔?』但這對部落而言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啊,本來想表現一點學問,結果反而覺得很丟臉。」Ellen 笑著說。

她發現原住民的傳統耕作方式,和樸門農法不謀而合,例如不讓大片耕地裸露,種植不同作物讓其和諧共生;不硬改變地形,順從地形種植適合的作物,像是在石礫地種豆,讓藤蔓攀爬而上。

美珊是來自太麻里的排灣族人,「排灣族也有野菜文化,比較明顯的差別在於烹調方式。排灣族的烹調風格較繁複、較重視保存,有種儀式感。阿美族的野菜文化就像他們的民族性一樣,單純透明。」

美珊形容阿美族是個很有安全感的民族,關於安全感,Ellen 的詮釋很人類學:當人類清楚什麼時間該去採集,食物來源穩定,等待食材生長的期間就有餘裕去發展其他文明。野菜只要不要根絕、破壞其原生環境,適量摘採反而長得更繁茂。

阿美式飯糰,醃芥菜葉包著糯米飯一起入口,可依個人喜好再加燻肉或配菜。
楊俊美家旁的田地,宛如上天給的禮物盒子,永遠無法預期接下來會冒出什麼野菜。野菜不受人類控制,只聽從大自然的指揮。

達莫說:「我發現野菜是有記憶的,不管任何種子,可能幾年都長不出來,但一冒就一大堆。像這一次,田打過之後,全都長咸豐草,冬天是整片的龍葵,下次不知道又會冒出什麼菜。這個氣候適合誰出來,就讓誰長出來,好像事先講好:『欸,這次換你們了喔!』

我們家祖先說過,只要躺在田埂,就不會餓死,老天爺讓土地冒出野菜,就可以養活你們。要是失去了土地,什麼都沒有了。」祖先的智慧源於和大自然建立的默契,即使是一塊荒蕪之地,阿美族也能看見豐饒。

野菜的新環境人文哲學

米將.思谷是野菜皇后的文化顧問,「雖說這些是野草,但上天創造萬物一定有祂的道理。」

咸豐草是蜜蜂友善植物,是蜜蜂的食物來源。當蜜蜂大量減少成了國際性的農業難題,解方之一就在腳邊不起眼之處。然而大面積慣行耕作使用的農藥,讓咸豐草與蜜蜂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

另一種在臺東境內明顯減少的野菜是林投樹,原因在於東海岸不斷被侵蝕,加上大量的消波塊占據生長地。林投心可熬湯,林投葉編成袋狀,裝入糯米蒸熟,因便於攜帶,過去常是外出狩獵、耕作時的便當。

日卡地部落的野莧,現採現煮,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不到十公尺。
環境變遷引起的食材短缺,造成傳統飲食文化的改變,導致味覺記憶淡化甚至承傳不易。

自然環境與部落的社會網絡,具有緊密的連動性。米將.思谷認為,復育野菜最好的方式是讓土地恢復原貌,野菜自然會生長,讓族人保有採集的生活模式,進而維持因採集而衍生的合作與社交網絡。

野菜是阿美族文化的基底,具有適應任何環境的韌性,耐旱耐寒,同時保有獨特的苦甘滋味,不易被馴化。這種溫柔又堅強的本質,堪稱阿美飲食文化中的皇后。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21 年 4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 Facebook 粉絲團

延伸閱讀

園藝文摘編輯部 iGarden Editor

華文園藝第一站!用心愛植物,就在 iGarden 花寶愛花園,精選進口花卉植物種子品種推薦,達人給您專業種花栽培建議。從 2000 年開始,我們持續耕耘園藝內容,累積豐富的資訊,想進一步了解本園藝部落格的故事嗎?就看-「iGarden園藝文摘Plus」單元簡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應網站團隊人力調整,即日起關閉部落格留言功能,懇請見諒;為顯示過往留言資訊,您仍可見到留言框,但您的留言將無法發布。

若對本公司代理或銷售的肥料、種子商品有疑問,歡迎透過 iGarden 網路商店選單的「聯絡我們」功能與我們聯繫。

如有栽培相關問題,可直接搜尋本部落格找答案!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