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原中心展示並保存不少的林木種子。 |
iGarden 編註:本篇摘錄自 2019 年 1 月號《鄉間小路》,特別採訪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簡稱亞蔬)種原組負責人:黃永光及農業試驗所作物種原中心(簡稱種原中心)技佐:魏趨開,一起來認識種原保存的工作內容、保種的種子來源、亞蔬及種原中心兩個單位的差異、為什麼需要保種...等,深入解析種原保存對人類的重要性。
文字/張曉慈 攝影/張家瑋
黃永光=亞蔬種原組負責人,中興大學園藝系畢業後就進入亞蔬,期間獲得聯合國世界種原中心的獎學金赴英國進修。種原保存,是黃永光第一份工作,也將會是一輩子的志業。
魏趨開=種原中心技佐,中興大學農藝系畢業後,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負責大豆種原,而後赴菲律賓、美國參訪學習種原保存。在種原中心硬體建設初期就加入團隊,一路從事種原保存工作至今。
右為農業試驗所作物種原中心 技佐-魏趨開; 左為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 種原負責人-黃永光 |
種原保存,是無法立見成效,卻能傳承後代、延續未來,打造諾亞方舟的重要工作。魏趨開與黃永光都在這項少人觸及的專業上,累積了 35 年以上的資歷。這天晴朗的午後,兩人相約在臺中霧峰的作物種原中心展開對談,他們雖分屬不同單位,卻長期相互支援,難怪一見面就顯得熟稔友好。對於種子,兩人又有什麼異同的看法呢?
Q1:兩位的工作內容有哪些?請簡述一下亞蔬及種原中心兩個單位的人數、分工狀態
黃永光(以下簡稱光):亞蔬是 1973 年開始運作的,1975 年建立種原庫,種原庫裡除了主要的行政負責人外,共有五位作物負責人、兩位研究助理,還有一些技工及田間助理,依採種的淡、旺季共約 15 到 30 人不等。我負責的是所有的蔥屬植物像蔥、蒜這類,還有葫蘆科,就是絲瓜、冬瓜、黃瓜等各種瓜類,還有十字花科,所有的卷心菜類像高麗菜、白菜,還有各種花菜類、白蘿蔔啦……。魏趨開(以下簡稱開):哇,那不是餐桌上看得到的蔬菜都是了。
光:沒有啦,還有很多別的蔬菜啊!我從生態性調查的資料蒐集、更新到繁殖,也就是播種、育苗、採收、取種到保存這些田間作業都要包辦。還有所有硬體設備及冷藏庫,也是我負責的。
開:種原中心從 1990 年籌備,到 1993 年蓋好開始運作,現在共有六位職員,分別負責不同的作物,有水果、組織培養、香蕉、香花及種原資料管理運用等等,加上技工和臨時工,淡旺季約有 30 到 40 人。那我是專職種子庫的,主要負責大豆和水稻這類糧食作物,一樣是要做種原的蒐集、更新與繁殖,平常最主要得監控相關報表數據,看有沒有出差錯的。此外還要掌管各種設備,所以你看到種原中心很多大小設備上,都貼了我的名字。
種子的分類與保存需要細緻的人工作業,圖為羅勒種子。 |
Q2:亞蔬和種原中心的種子來源?
光:亞蔬目前約藏有六萬份種子,共 174 個屬、439 種,來源國內外都有。臺灣是亞蔬的總部,在韓國、泰國、印度、非洲也還有其他分部,除了我們自己採集的,這些分部也都會送種子過來。開:我們的來源大多是各地的農改場、老師,像農業科系的教授,這些是國內的來源。全國的種子商我們也蒐集過一遍,他們的來源就國內外都有。亞蔬也是來源之一。現在我們的種子量總共大約八萬份。
Q3:種原中心和亞蔬有何合作關係?兩個單位在臺灣保種工作上的定位有何不同?
光:種原中心有 80% 的蔬菜種子都來自亞蔬,我們每年都會提供蔬菜種子到這裡來。不過亞蔬就只有蔬菜類作物,不包括糧食和水果。開:種原中心這裡保存的從糧食、蔬菜、水果、經濟植物,還有其他像林業作物也都有。這些種子會提供給臺灣的研究者、育種家申請,看能否找出各種原間的不同特性,來育成更耐旱、耐濕、抗病蟲害的品種。
光:亞蔬的六萬份種原會提供到世界各地,目前已送出的國家就有 202 個了。這些國際申請的作物項目,若在種原中心和亞蔬有重疊,就會以亞蔬為主。有些國家經歷了大規模的天災、水患,種原都找不回來了,我們提供的種原就很有幫助。
不易產生種子的植物,透過組織培養能快速培育苗株,圖為甘藷苗。 |
Q4:請用一個淺顯的比喻說明為什麼需要保種?它和一般人有什麼關係?
開:人一代約 30 年,作物一代 3 個月,昆蟲一代可能只有 1、2 個星期,細菌一天就有好幾代,病蟲害快速變異,就需要保存變異速度較為緩慢的作物種原,提供隨時可回復的機會。人類要代代相傳,靠的就是種原。光:種子的確代表了整個世代的承先啟後。族群延續的基礎就是農業,當我們這一代不在了,它還可以傳承三、五百年給未來的人使用,是非常長遠的事業。
開:保種在食物上跟每個人都相關,像洋蔥、胡蘿蔔這類這麼常吃的蔬菜,在臺灣的氣候條件下是很難開花結果的。所以雖然它們的產量很多,可是卻沒法取種,這就要靠國外提供,國際合作持續保存種原,才能再生產蔬菜糧食。
光:現在氣候不穩,很多旱災、水災、病蟲害……都會影響食物的品質與產量,這也要靠保種工作,才能找出種原中可以對抗這些環境因子的生態特性。
開:還有作物栽培一定要有多樣性。1960 年代,開發中國家利用雜交育種技術,提升了糧食作物的產量,在這個「綠色革命」時期,臺灣水稻育種專家有到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與該中心的育種專家研究出一種比較低矮、不容易倒伏的品種,如果大家都種同一種稻米,雖然產量增加,但遇到同樣的災害也就完了。品種上的多樣性,也要靠種原的保存才能進一步開發研究。
(未完,更多問答詳見 2019 年 1 月號《鄉間小路》)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19 年 1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 Facebook 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應網站團隊人力調整,即日起關閉部落格留言功能,懇請見諒;為顯示過往留言資訊,您仍可見到留言框,但您的留言將無法發布。
若對本公司代理或銷售的肥料、種子商品有疑問,歡迎透過 iGarden 網路商店選單的「聯絡我們」功能與我們聯繫。
如有栽培相關問題,可直接搜尋本部落格找答案!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