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葉小慧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91年七月號
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高溫多雨,相當適合竹類的生長與繁殖,所以本島到處可見竹的蹤跡,尤其平原到中央山脈的丘陵地,為主要產地。竹子在植物學上屬於禾本科,基本特徵為單子葉植物,平行脈、根莖橫走叢生或散生而延伸,幼芽可食用稱為竹筍。台灣竹的種類約有170餘種,常見的竹子有孟宗竹、桂竹、麻竹、刺竹、綠竹、長枝竹等6種。
竹子除了經濟上的價值,在民生生活上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舉凡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跟竹子有密切關係,此外,以竹類為核心所衍生的歷史性、文化性與藝術性意義,更值得大家去重視。
以飲食方面為例,很多人都吃過竹筍,無論鮮食、醬筍、筍乾或涼拌,都很美味又營養,然而,竹筍除了供作一般食用,還具有療效,如綠竹筍性清涼,可當「清熱」食療。竹葉與竹根也同樣具有醫療的功能,如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苦竹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療中風。」﹔竹根方面,李時珍提出甘竹根「煮汁服,安胎止產後煩熱。」。竹瀝,也是有名的中藥,將鮮竹放在火上烤兩端,滴出的水就是竹瀝,中醫認為可以治中風、不語、驚狂等症。
台灣傳統上用竹當材料做成的飲食器具種類很多,除了大家熟知的竹筒飯,還包括蒸籠、碗籃、飯罩、吊籃、漏杓、竹捲簾、竹筷子、飯匙、竹牙籤、火管、竹杯、竹碗、烘爐扇、筷籠、鍋刷等。現代生活中常見到竹筷子與牙籤,但其他的器具已經很少見到了,例如從前阿嬤時代用來蒸菜頭粿和發糕的的蒸籠,或在爐灶前幫忙吹氣生火的火管等,都是叫人懷念的古早鄉土味。
由於山坡地的開發,竹資源相對地減少許多,加上近來環保意識的高漲,以前蓬勃發展的竹產業規模逐漸縮小,目前以竹筷製作、竹劍製作及造紙廠為主。其中較特殊的竹劍,是搭配日本劍道使用的體育器材,主要以桂竹為材料;竹劍的機械生產需要龐大的資金投資,卻不能完全依賴機械,過程中尚須高度的手工技術,例如竹條的矯直及修削成型等,才能製作出品質符合標準的竹劍。非常特殊的是,竹劍如非使用台灣的桂竹就難以符合標準。台灣廠商在台灣工資上揚時,紛紛前往大陸設廠,使用大陸竹材作為竹劍材料,卻都無法通過檢驗標準。
從前連玩樂也與竹子脫不了關係,例如竹蜻蜓、竹水槍、風箏、竹葉船等等,都是用竹子製作出來的童玩。雖然我們現在的物資充裕,生活型態也越來越複雜,竹子依然沒有被淘汰,反而朝向環保、科技及美學的方向發展了。例如將成熟的竹材經過無氧碳化後的竹炭,含有鈣、鎂、鐵、鉀、錳、磷等天然礦物質,具有淨水、除臭、防潮,並平衡環境中的陽離子等功能,目前日本跟台灣都在積極研究及發展。
為了加強推動國內兒童的鄉土生態教育,並增進學童對竹子的認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於今(91)年3月製作並出版一份以「竹類植物」為主題的多媒體光碟,藉由豐富的圖文及旁白說明,提供一正確而妥善的管道去認識竹類植物。全片採取互動式操作的方式,不只增添了兒童的學習意願,也讓大家得以進一步溫故知竹、賞竹、玩竹。
如果想知道更詳細的相關資料,請參考下列網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南投縣竹藝學會。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2002年7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Facebook粉絲團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
.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