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養花與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養花與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號召更多「根」的信仰者


作者 Emily

「根是植物身上最偉大的器官」,這可是我說出來的口號。

大多數的人在買花時,只看花美不美,茂不茂盛。但內行人都知道,根長得好不好更是重要。根在土中默默的擔任許多工作,它負責喝水(吸收水份)、吃飯(養份),還要呼吸空氣;又像是腳,有了它植物才能挺立。植物根群長得好,養份與水份吸收力就強,植株自然長得健康又茂盛。愛花人常只看到優美的花與葉,卻因不容易看到根群在土裡的情形,常會忽視根的健康;完全不知根長的好,才會有葉美花嬌。


就因為這樣,我們也喊出「人要補身,植物要補根」,提醒愛花人注意根的生長,給根一個適合的好環境。一般來說,好的土壤質地鬆排水佳,既能保水又通氣,營養豐富又肥沃。怎樣能夠又保水又能排水佳?這是許多愛花人心中的大疑問。沒仔細去看看、摸摸,一般人很難瞭解土壤的組成是來自粗細不同的粒子,粗粒子其間空隙大,排水自然好;微細的粒子間隙小,就能保水。當然還有其它如腐殖質、酸鹼性等等的因素,也會影響土壤的性質。


在中文辭彙中,「根本」、「紮根」都帶進了根的「基礎」意涵。「根深固本」比喻基礎堅固,不能動搖。「根深葉茂」則指樹根植得深,樹葉就長得茂盛,比喻基礎打得深,就會有良好的發展。養花人對這些文字都能深刻體會。

現在的人孩子生得少,家長比以前更關心教育。也因為「教育」是每一個人都有過的經驗,不少人論起教育都能侃侃而談。不管來自「家長是教育之消費者」的想法,或是「家長依親權應代理孩子參與教育」的概念,理直氣壯來談教育的家長越來越多。保守的教育界,面對這群有意參與教育的家長,逐漸拉起了防衛之心,他們搞不清楚這些人要的是甚麼。有些家長的看法似乎蠻有道理,有些見解似乎又流露出「外行」。當這些紛雜的意見丟到教育現場,就成了無法預期的動盪。


養花人看待「根」幾近是一種信仰,做任何事情總認為「紮根」是一件優先而重要的事。參與公共事務,如果只是花了很多時間,在進行末端影響短暫的工作,總令人覺得一事無成。紮根就是要建立一些基礎,讓未來的發展可長可久。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幾個月前我畫出了一份「家長運動行動地圖」,嘗試與夥伴們一起來替「家長參與教育」紮根。就像是種樹需要先瞭解這是怎樣的一棵植物。要給它怎樣的環境與土壤?要如何灌概與施肥?現有的環境有甚麼障礙需袪除?準備好了,就可以播種、定植,隨著四季變化,逐漸成長。


果然,當我送出那份「家長運動行動地圖」時,不少有「根」概念的人,很快就給我熱情的回應,也同時盤算著自己是否也可以一起來參與。但,也有一些人興趣缺缺認為它緩不濟急。這並不讓我驚訝,台灣的「速食」文化早已在這社會每個角落。

「但,『紮根』很重要呀!如何讓他們理解?」困惑的養花人掉入沉思。

左思右想,想不出甚麼好法子。

靈光一閃,「植樹節快到了,找他們一起去種樹。」

天啊!這儘然是我唯一可想到的方法。

讓所有的老師必修養花課


作者 Emily

又到了考季,所有的考生都為了考上一個理想的學校,日以繼夜的苦讀。幾天前,遇到幾位孩子明年要上考場的媽媽,非常緊張地與老師討論,如何讓國二孩子暑假裡別玩瘋了,如何「鎖緊發條」明年的考試才會有好成績。但也同在那幾天,一群家長舉著「饒了孩子們」的牌子站在路口,要求「減輕升學壓力、讓孩子快樂學習」。

對於前一群家長,我總認為他們與老師是造成「升學壓力」的共犯,一昧地壓搾孩子。至於後者,我卻認為口號陳意過高,不切實際。在高競爭的社會,快樂學習並無法確保孩子的學習品質,我建議應該修正為「快樂成長、有效學習」。

如何讓孩子能「快樂成長、有效學習」?我想「提供適性發展的機會」是最重要的因素,瞭解孩子的性向與潛能,提供適合他的學習環境與課程內容,他自然就會快樂成長,並且有效的學習。


前幾天有一個朋友問我:「有人送我垂葉榕,擺到屋裡沒有多久,葉子就落光了?」

十個養花的失敗經驗當中,大概有一半是因為不瞭解植物的習性,不是澆了太多水,要不就是放錯地點,它需要直射光線卻放在室內;另一棵喜愛半日照,卻放在陽台上曬太陽。

我們常說,養花的第一課是「認識它的原生地」。一般所謂的「室內植物」,多來自熱帶森林的底層植物,由於上層喬木的遮蔭,讓下層的植物能在半日照,甚至弱光的環境下生長。因為這些植物的原生地就是較陰暗,如果適當注意空氣濕度,它們就可以適應光線不強的室內環境。至於那些原生於沙漠的多肉植物,如果放在陰暗的地點,或是不斷地澆水,大概就活不過來。

我告訴那位朋友,她將垂葉榕放在室內並不妥當,需要全日照的植物,妳硬將它放在室內,可是沒多久就死的。

「可是,花販明明告訴我,它是可以放在室內的。」她說。

說得也對,垂葉榕經過「馴化」是可以在室內光亮處生長。話雖這麼說,但由於它也可以在陽光下生長,花農常會直接種在戶外,雖不見得是全日照,但也幾乎就是在陽光下生長。這些植物未經過「馴化」的過程,可不耐室內的陰暗。同樣的也有許多原來種在花農蔭棚下的植物,被花店整理後漂漂亮亮地當作禮品饋贈,收花人卻因不瞭解其習性,將它擺在室外曝曬,葉子逐漸變黃變焦,過沒多久就失去原來的活力,回天乏術。


原來朋友的這盆垂葉榕,就是因為農民要它長得快,放在戶外成長的。朋友問我,怎麼辦?我建議她將落光葉子的盆栽,移到半日照的陽台,細心照顧後,等新葉子長出來後,就會適應新的室內環境。

回頭看看我們的教育,許多孩子就是因為在教育過程中,他的本性不受重視,興趣不被啟發,更沒有提供他適性發展的環境,結果就在他不擅長的升學機制中被淘汰,因而失去信心,甚至在學期間即已中輟離校。這就好像明明應在戶外生長的植物,栽種在室內自然長不好。


這樣的孩子,如果教育者只看到他的現在,卻不嘗試去瞭解他的前期經驗,一心只想用「教育」去糾正他、去制約他,必然無法協助這個迷失的孩子。這也像那棵種在戶外的垂葉榕一樣,由於前期栽培條件的影響,讓它無法適應後期的環境。如果能細心地去瞭解問題的根源,提供他好的環境,給予妥適的協助與支持,就可以扶起這個孩子。

教育界常說:「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長期以來,「師範教育」就是主要培養教師的學校,這幾年參與教育改革,我看到了師範教育裡的許多問題。然而,我們僅是家長,對於那強大的師資培育系統,其實也很難有甚麼建議來改變它,唯一我們可以作的,也許就是建議所有要成為教師的人,一定要必修養花課程,便可深刻體會「適性發展」的意義。不知您是否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