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鄉間小路
文圖 楊藍
紅柑,鮮麗喜氣的外觀,柔軟多汁的果肉,備受消費者喜愛,由於收成期在年節前夕,成為祭拜或送禮首選,雖然病蟲害多,栽培不易,但農人不放棄耕作的天職,用心克服困難,而一顆顆懸掛枝頭的紅柑,便是最甜美的回報。
以「臺灣咖啡的原鄉」闖出知名度的雲林縣古坑鄉,也是國內柑橘類水果的重要產地─柳橙產量全臺第一;「紅寶石」葡萄柚主要外銷日本及中國大陸;市面罕見的紅柑,產量雖然不多,卻是當地特色作物,由於奇貨可居,即使冬季期間水果種類繁多,紅柑仍能維持不錯的身價。
鮮紅色澤 被稱為美女柑
古坑是個山多平地少的鄉鎮,海拔60~100公尺間的耕地僅有5000多公頃,且半數為臺糖公司所有,其餘均為高低起伏的山地,林產相當豐富,早年以種植麻竹筍聞名,面積廣達4000公頃,產量佔全臺1/3以上並銷往日本,直至中國搶攻市場、外銷中斷,農會於是輔導農民轉作柑橘類水果,逐漸形成地方主要產業。古坑鄉農會推廣股長陳得春指出,當地土壤主要由黃色灰化土與砂礫構成,屬砂質壤土,粘性不高、排水良好,適合種植柑橘類果樹,雖然平地也有栽培,但整體而言,200公尺以上山坡地的栽培條件比平地佳,以柳丁、葡萄柚為大宗,紅柑種植面積並不多,只有30公頃。
紅柑被視為「橘子中的貴族」,由於表皮呈現深橙至鮮紅的色澤,又被稱為「美女柑」,因果肉柔軟多汁宛如葡萄柚,早期也稱為「迷你葡萄柚」,由於收成期約在年節前夕,鮮麗喜氣的外觀,頗受消費者喜愛,成為祭拜或送禮的首選。
病害威脅 邀專家找原因
農會總幹事袁誌謙說,當地發展紅柑產業十數年,未積極推廣的原因在於紅柑並不易管理,潰瘍病、根腐病、黃龍病等,都是紅柑栽培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威脅。他指出,柑橘類果樹近年遭遇嚴重病害,當地果農雖懷疑係受六輕影響,但目前並無法證實,也有可能是土地長期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導致土壤酸化所致,農會除邀農試所、農改場、臺大、嘉大等學者專家協助調查、找出原因,同時舉辦栽培講習課程,提升果農的管理技術。
根據農會統計,紅柑每分地平均產量約8000臺斤,以當地種植30公頃計算,年產量240萬斤,產業規模並不大,品質較差的,每臺斤價格約為16~20元;品質高的,則有60元的身價,但果農通常並未分級銷售,而是將整個果園「外包」給批發商,可想而知,價格與農民期待勢必有所落差。
這種情形看在袁誌謙眼裡,覺得既心疼又心急,他表示,柑橘類水果中,紅柑產期最晚,約至農曆年節前才上市,農民辛苦照顧一整年,施肥、噴藥作業一樣也不能少,而且經驗豐富、技術精湛,卻因不懂行銷而吃虧,在他的構想中,透過網路及各農會合作的平臺銷售、宅配,並非不可行,尤其紅柑栽培門檻高、產量不多,奇貨可居,加上收成期正值年節期間,紅潤鮮麗的外觀十分討喜,並非沒有發揮的空間。
辛勤農民 記錄紅柑生長
但要打入年節送禮市場,提高品質、嚴格分級、建立品牌是必備的條件,袁誌謙說,雖然當地紅柑種植規模只有30公頃,但他深信,只要品質到位並規格化,加上品牌包裝行銷,紅柑產業仍大有可為,甚至農民可以聯合起來、採行股東制,自己當「頭家」,一定有助於提高價格及收益;遺憾的是,行銷向來是農民最弱的環節,而且害怕一旦投入資金,卻不知道通路在哪裡?農會雖可介入協助,但也力有未逮,若農民沒有發展品牌的觀念,生產既未規格化,也不嚴格分級,農會能做的,也十分有限。事實上,果農的畏怯其來有自。紅柑係以柑橘嫁接檸檬或金桔而成小苗栽植,通常第3年開始生產、第4年才量產,由於病蟲害嚴重,許多植株在第6年便因感染病害而死亡,「投資報酬率」低,農民全心專注於栽培管理,無暇於行銷,也不敢冒然投入資金擴充規模。
從古坑鄉果樹產銷第20班班員陳鍛身上,便可窺知種植紅柑的不易。他與太太合力照顧2分地的紅柑,10多年來,他以月份為單位,詳細記錄每月的氣候型態、植株生長以及果園作業等情形,隨時翻閱參考,宛若紅柑栽培的「葵花寶典」。從紀錄中,可以發現病蟲害如影隨形的威脅,也令人對農人的用心與辛勞感到敬佩。
草生栽培 果園水土保持
例如,1月時除了忙於採收、運銷市場,也是矮化樹型的時機,因此得施用有機肥及整枝修剪;2月同屬低溫乾旱期及花芽分化期,需適量灌水以促進春梢生長,還得催花及施用葉肥;3、4月間,溫度逐漸回升,開花後,進入幼果期,則需防範花薊馬、蚜蟲、黑點病、瘡痂病等病蟲害;5、6月為果實發育期,適逢梅雨季來臨,必須加強黑星病、潰瘍病、星天牛、潛葉蛾、木蝨及寄性線蟲的管理;7月正值果實肥大期,需施用追肥,著重少量多餐;8、9月間,除了疏果,因夏季氣溫高,需噴灑碳酸鈣為果實防曬;10月之後,果實生長緩慢,並進入轉色期,需施用催甜及催熟追肥,並加強防治果實蠅,直至果實完全轉為紅色才能採收,一整年兢兢業業,幾乎不得閒。走進陳鍛的果園,四周架起高達3公尺的黑網,他說,可能因氣候變化,或因當地農民未積極防治,今年果實蠅特別多,於是他花了5000多元架網防範;果園地面則是鬆軟、密實的草地,他不用除草劑、將雜草趕盡殺絕,而採行草生栽培,既可避免雨水飛濺、導致果樹病蟲害發生,同時有助於果園水土保持。
密集栽培 避免陽光直射
由於紅柑喜歡半遮蔽的環境,因此陳鍛採較為密集的栽培方式,避免陽光直接照射,果實的紅豔色澤無法透出,大約中秋過後、氣溫稍降,果實逐漸肥大,再修剪上方枝葉,讓陽光穿透,但仍得為果實抹上胭脂般覆上一層碳酸鈣防曬。現年60歲的陳鍛,原本任職於農會推廣股,提前退休後專心耕作,經常透早5點出門,忙到8、9點陽光熾熱時才返家休息,他說,紅柑有「隔年生」的特性,前年,2分地的果園收成約1萬4千至1萬5千斤,去年則僅上萬斤;民國80年他開始種植紅柑時,每公斤拍賣價曾高達150元,如今剩下60元,但農藥等資材成本卻不斷提高,農人收益更為微薄,即使如此,但如他太太所言,從小苗栽下,一路看著它長大成樹,種植3年才開始結果,雖然收入不多、管理繁瑣,但要砍除、廢棄,還是捨不得。
陳鍛夫婦的心情,不也是多數農民的寫照,在上天賜與的土地上,他們默默地耕作,價格高時,固然欣喜;即使價格低落,也不放棄農人的天職,看著一顆顆鮮紅色澤的紅柑懸在枝頭上,便是最甜美的回報。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2011年12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