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屏東萬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屏東萬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到南方,一探臺灣巧克力之味

將可可果對半剖開,露出白色果肉與包覆其中的可可籽,正是美味巧克力原料的原型。

文字/吉真 攝影/陳建豪

親友到國外旅行,常帶回巧克力當伴手禮,放在客廳桌上,大夥兒光圍著看就口水直流。

講到高級巧克力,多數人會聯想到歐洲比利時、瑞士等國。直到 2017 年,屏東的巧克力登上國際賽事,我們才意識到臺灣不僅能生產可可,還擁有精湛的巧克力製作技術。滿載臺灣風土的巧克力,傳達在地限定的苦甜滋味,更是地方產業轉型成功的果實。

可可果實外表五彩繽紛,大小如木瓜,是屏東縣近年熱門的新興農作物。

值得等待的巧克力滋味

可可樹生長在赤道至南北緯 20 度之間,氣候溫暖多雨。世界上約七成的可可豆產自非洲,其餘三成則由亞洲與中南美洲供應。臺灣不僅是亞洲最北的產區,也是全世界少數自產可可、並擁有巧克力製作技術的國家。

可可豆從果殼挖出後,須經發酵、日晒與其它步驟。
歷經將近三個星期的複雜製程,才能生產出大家熟悉的巧克力。

巧克力製作過程須經過一連串嚴謹的加工。福灣莊園巧克力的創辦人許華仁解釋,首先從可可樹摘下足夠成熟的可可果,剖開果殼,取出只占整體果莢一到三成重量的種子與果肉。接著將種子連同果肉放進木箱,蓋上香蕉葉發酵、再經過日晒乾燥、烘焙、研磨、調溫等程序。總費時約三個禮拜,才能將可可豆變身為巧克力。

為了「全果利用」,許華仁還將敲開後的可可果殼加糖熬煮成「可可鮮果蜜」,微帶著水蜜桃與鳳梨的熱帶滋味,很適合當作飲品基底,或加入咖啡茶飲一起飲用。

臺灣不僅是亞洲最北的產區,更是世界可可生產成本最高的地方。

鼓勵農友採果品質至上

在屏東生根超過十年的可可,目前全縣種植面積約三百公頃,以內埔、萬巒最大宗,多數仍與檳榔混種,藉以鼓勵產業轉型。

許華仁說,福灣一年收購鮮果量約 130 噸,占了屏東整體產量的七成五,來源除了契作的合作社,也開放個別農友隨時交果,合作農友達 110 位,鼓勵農友在最成熟的時間採摘品質最好的果實。

許華仁(右)與二代青農林莉苹(左)分享討論可可樹的種植知識。

與福灣莊園合作、萬巒鄉的「快樂可可林農場」青農林莉苹表示,自家種在檳榔樹下的可可,不灑農藥,幼苗時靠著檳榔遮蔭,長大後就靠著她了得的「修枝」工夫,保持通風,避免病蟲害。由於產果品質良好,許華仁常常帶著世界各地專家來訪,互相交流管理知識。

林莉苹說,兩年前從爸爸手中接下農場後,也逐一為農場六百棵可可樹編號、記錄結果率,以便選育優良植株供往後嫁接使用。因信任福灣的後端製作實力,去年產出約十噸鮮果全交給福灣,「後端賣得出去,前端才能生產。」未來仍以專注種好可可為目標。

談論臺灣巧克力的風土,在平衡優雅味道中,蘊含著國境之南,人與土地協作的力量,有年輕主廚向國際展現臺灣風味的熱切,也有農友跟著時代移轉,重新摸索產業出路的勇氣。

帶上一份獲獎無數的臺灣巧克力,於情於理都有沉甸甸分量的伴手禮,品味、誠意皆十足。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19 年 4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 Facebook 粉絲團

延伸閱讀

採收現場,當屏東檳榔遇上西洋可可

種植兩三年便能採收結實累累的可可果實。

第一個往往最艱辛,因為必須獨自摸索,
第一個也是最精彩的,因為選擇沒人走過的路,風景格外優美,
屏東的可可故事,一個打造有如東方瑞士巧克力的起點。

撰文、攝影:陳玫翌

剖開果莢後,裡面約有20~50顆不等的可可果實。

客家庄那位浪漫男子 異鄉遊子銜回千年火花

從巧克力認識一如豔陽般積極的林碧山,離家卅載,回國後的他一心想為家鄉創造更多火花,他的人生下半場與巧克力邂逅,這趟旅程也揭開臺灣巧克力傳奇的第一頁。

指甲縫裡藏著泥,是農民與土地血脈相連的印記,原本住在美國洛杉磯的林碧山,為了照顧年邁雙親回到故土,用雙手翻攪出更多可能,讓人們一提到屏東萬巒,除了想到萬巒豬腳外,還有一項浪漫產業──可可。

臺灣農業佔 GDP(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很低,總是最常被犧牲的產業,農民也站在國際化的十字路口上躊躇著;回國後的林碧山,看到鄉親們胼手胝足,依然在這片黃土艱鉅的接受挑戰;於是,他萌起一念,在認同腳下這塊土地的當下,為傳統檳榔產業另闢一條專屬在地特色的農業出路是勢在必行之事。

日落西山的檳榔產業在屏東縣佔了1萬5,000公頃之廣,「到底我該種什麼?該如何提高經濟效益?」對屏東農業懷著強烈使命感的林碧山款款道出當年他不斷反覆思維的事。

曬乾後的可可豆必需經由人工篩選,這樣才能保持每一批可可豆的良好品質。

檳榔樹庇護,提供小可可成長

就地形地貌的不同,著手研究試種適合臺灣南部氣候生長、且富有經濟效益的各種可可樹品種;他發現可可樹種苗在幼苗成長時期,需要在半遮蔭的環境下才能健康快速地成長,而檳榔樹剛好提供可可樹種苗成長時最佳的庇護場所。

當自己投入栽種後,家鄉農友們開始觀望,那是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態,因此,他鼓勵農友們先在檳榔樹欉間種植可可幼苗,充分利用原有的農地而不影響檳榔收成,用時間堆積種植可可的信心,慢慢的發展出一套新的農業經濟模式,因而踏出了檳榔樹苗轉型的第一步。

林碧山說,可可樹在屏東平原的氣候條件下,以「實生苗」(用種子播種、發芽而成的苗)開始栽種,經過修剪和用心培植管理,2、3年後便能開花結果,而成長至5年時便是結果的高峰期。他堅定相信屆時檳榔樹會慢慢被取代,更相信現階段看似步步艱辛,其實都在累積正面的能量。

林碧山操控著可可豆乾燥機,可取代人工日曬法的便利。

休閒旅遊趨勢,從種植到開農場

林碧山以回歸自然的方式種植可可樹,舉凡栽種密度分析、病蟲防治等技術由高雄農改場協助專業指導,他樂當土地志工,用木醋液稀釋後來殺菌,回歸原始無農藥的病蟲防治法,達到257種無農藥殘留的檢測標準,讓土地得以健康養息。

從可可幼苗栽種、開花、結果到可可豆發酵、曬乾、烘焙、脫殼、碾碎、研磨、精粹、成型,越來越多民眾慕名而來、體驗可可的採果與巧克力製作,因此林碧山也著手規劃休閒農場,讓民眾觸手可及,進而對臺灣的可可種植產生認同。

(更多台灣可可栽培故事詳見2015《鄉間小路》3月號)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2015年3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