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天南星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天南星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粗肋草與黛粉葉-室內觀葉植物雙星

左起分別是:黛粉葉 黃金寶玉、粗勒草 極光和黛粉葉 白玉。

文、攝影/許嘉源

在室內空間擺上一盆觀葉植物,不僅能為空間點上一抹綠意,更能在炎炎夏日中帶上一絲涼意、減緩都市空間中的壓迫感;此外,觀葉植物通常兼具空氣淨化的效果,一盆盆栽就可以達成身心靈同步提升的效果。

或許您早就知道它們的好處,但是卻苦惱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台北花市為您推薦二款室內觀葉植物界的翹楚:同屬天南星科家族的「粗肋草」與「黛粉葉」(iGarden 編註:點選連結直接看栽培方法)。

    粗勒草和黛粉葉都很適合擺放於室內空間。

    植物栽培新手首選:粗肋草


    粗肋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生於東南亞,常生長於樹蔭下,原生地近沼澤或海岸線,喜愛溫暖高濕度的環境。

    在臺灣的產地主要集中於高雄、屏東等地,粗肋草的種類非常多樣,至今已有超過 50 種的品種,它的葉斑顏色繁多,有綠、青綠、亮綠、銀、黃、紅等顏色,目前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品種是「巴黎美人」、「虎斑」及「綠孔雀」,規格主要以 6 吋盆及 8 吋盆為主,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紅色葉斑的新興品種,像是「極光」和「吉祥」也頗受消費者歡迎。

    在照養管理上,應擺放於蔭蔽處避免陽光直射,又因它們喜愛潮濕的環境,需常保介質濕潤,若土壤稍乾時即需澆水,但是要注意避免積水,以免造成根部腐爛;另外,牠們的需肥性不高,約 1-2 個月施一次肥料即可。

    粗肋草之所以會成為室內觀葉植物的不二選項,在於它非常耐陰且容易照養的特性,就算 5-7 天忘記澆水,依然可以欣欣向榮,且據研究統計顯示,粗肋草能在室內低光環境下,維持約 3 年以上的觀賞價值與壽命,除此之外粗肋草還具有優秀的滯塵、降低二氧化碳、吸收揮發性有機汙染物的能力。

    ➤ iGarden 編註:如何種植請看<園藝達人栽培術:最佳綠葉—粗肋草>一文。

    此為白玉品種的黛粉葉

    色彩繽紛的最佳綠葉:黛粉葉


    黛粉葉與粗肋草一樣,同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地為中南美洲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一帶,它的屬名是為了紀念德國植物學家 J.E.Dieffenbachi 而命名,中文取其音譯為黛粉葉,市場上也有人稱之為萬年青。

    黛粉葉喜歡溫暖、潮濕及非直射陽光的生長環境,在臺灣主要的產地以屏東為主。黛粉葉的特色是其葉色鮮豔翠綠,常伴有白、黃綠或黃色乳斑的斑點或不規則斑塊,常見的品種有「星光燦爛」、「黃金寶玉」、「白玉」,規格以 6 吋盆及 8 吋盆為主。

    黛粉葉需使用排水良好的介質,澆水時需注意要在介質表面乾燥後再澆水;另需注意的是,黛粉葉適合放置於半遮陰的環境,切忌陽光直射,約 2-3 個月再施一次肥料。

    黛粉葉生長速率快,且因臺灣的氣候環境適合,幾乎終年生長,故需定期修剪或是換盆,才能保持株型的美觀。

    黛粉葉與粗肋草一樣屬於耐陰且易照養的植物,不過對於光線的需求相較於粗肋草是更高的,若長期處於低光的環境,會使黛粉葉的斑塊和葉色的對比變得不明顯甚至葉斑消失;在空氣淨化的能力上,它滯塵能力略遜於粗肋草,不過在降低二氧化碳及吸收有機汙染物的能力上則略優。

    ➤ iGarden 編註:如何種植請看<園藝達人栽培術:觀葉翹楚-黛粉葉>一文。

    粗肋草 vs. 黛粉葉空氣淨化能力整理




    小提醒:
    定期清潔擦拭葉面與葉背,避免葉片氣孔阻塞,可以提高空氣淨化的效率,同時維護盆栽的美觀。

    (本表格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淨化室內空氣之植物應用及管理手冊)

    粗肋草、黛粉葉的魅力!葉斑變化豐富


    千變萬化的葉斑是粗勒草和黛粉葉的魅力所在:






    粗肋草與黛粉葉在照養難易程度上都屬於「新手級」,且適用於各種環境場合的綠美化,更不用說它們還兼具空氣淨化的功能,不如現馬上走訪花市,帶一盆回家,提升你的生活品質!

    (摘錄自2017年9月號《鄉間小路》)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17 年 9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Facebook粉絲團

    延伸閱讀:如何照護室內植物?

    期待臺灣版的-以魔芋「還你一座山」


    作者 鄉間小路
    文圖/游永福

    新品種的「番麥」?
    民國99年4月,在久旱之後,15與18兩日下了幾場中、小陣雨,19日早上,350高地的草叢間一柱擎天,又出現了一株株性狀獨特的植物。隨機選定一株進行檢視與追蹤,植物的莖在離地約5㎝處鼓脹起來,上方環繞著一圈苞片,突出苞片外頭向上越尖的棒子長約5㎝。
    在後續的觀察中,苞片張開了,棒子也伸長了,一股腐肉臭味盈滿空氣之中。只見棒子的下方,整整齊齊,結著一粒粒黃綠色玉米;黃綠色玉米下方,則是紫藍色小玉米─難道,這會是新品種的「番麥」不成?


    5月26日,肉質棒子與苞片通通凋萎了,初綠的小玉米棒裸露於眼前。「沒有苞片的玉米會不會被蟲兒啃噬?會好吃嗎?」我不禁在心裡想著。
    6月30日,但見綠色的玉米從頂端一路藍了下來,寶藍的色調幾乎攻佔了半穗玉米─這種藍,藍得不禁讓人口水直流;雖然口水直流,為策安全並未隨意摘食。
    7月06日,寶藍色調已攻佔了三分之二穗玉米。
    7月12日,全穗轉藍。
    8月29日,寶藍色果實熟落了三分之一。
    9月12日,果實全部熟落─這株獨特的植物,在被發現後總計存活了146天。


    遇見臺灣魔芋

    在持續觀察的同時,也對該植物的底細進行追查,原來,存活146天的植株只是花與果,中文名稱被稱為「臺灣魔芋」,是英國人亨利(Henry Augustine, 1857-1930)在高雄柴山採集時發現,所以原稱為「亨氏蒟蒻」或「亨氏芋」。

    臺灣魔芋,學名為Amorphophallus henryi N.E.Br. 科別是天南星科(Araceae),屬名Amorphophallus則有兩種翻譯,即「魔芋屬」或「蒟蒻屬」;主產地,在南臺灣的北迴歸線以南,中部的太平山區亦有發現。名字,既已冠上「臺灣」兩字,可知是臺灣特有種;其植株,全株有毒。

    相關報導如此記錄:「臺灣魔芋,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冬季時地上部枯萎進入休眠期,春季時先開花結果後長葉子,通常只見地底冒出奇特的花朵卻不見植株。地下莖近球形,地上植株其實是「單葉生」的一片掌狀複葉。

    小葉或為橢圓形,或為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主脈突出,兩側有平行脈。葉柄先端分三叉,具翼狀柄。」「花株具獨特的佛焰苞,苞體會產熱,內外有1至3度的溫差;花序有『佛焰花序』或『肉穗花序』兩種名稱。」


    高地魔芋性格

    上項臺灣魔芋「春季時先開花結果後長葉子」的敘述,看起來是開花、結果與長葉子都是在同一年內完成,但回溯這幾年來的觀察,在350高地,臺灣魔芋竟是「春季時只開花,接著結果,隔年才長葉子;且長了葉子,就不開花」的生長型態。

    350高地的臺灣魔芋,會一年開花一年長葉這麼固執!應該是開花結果又落果之後,時序已到了秋季,秋季雨量漸少且天候漸涼,所以只好進入休眠階段,不再長葉子了。況且開花過程最耗能量,所以隔年也只能長葉子行光合作用來蓄積養分了。

    至於『地上植株其實是「單葉生」的一片掌狀複葉』通則,在350高地則有了令人驚喜的發現!時間,亦為民國99年,日期是6月28日,例行觀察時,出現了兩處掌狀複葉集聚一起的植株,特地挖掘地下球莖檢視:一叢,是一個地下球莖長出的葉子,在葉柄的基部分叉成兩支掌狀複葉。
    另一叢,是一個球莖長出了三支掌狀複葉;且長出三支掌狀複葉的球莖,還另有好幾個已突出的葉芽,只是,直到11月7日所有的葉片都枯萎時,葉芽仍未凸出地表,該不會是挖掘觀察的時候傷到根部的關係吧!

    發現了長出三支掌狀複葉的臺灣魔芋之後,我心裡一直想著:這會只是特例嗎?有了懷疑,當然得勤於找尋答案,於是穿上雨鞋一次又一次在林間上下勘查,結果,到了8月13日,在該株魔芋生長地的上坡處,找到了「複葉生」的臺灣魔芋小群落!

    這群小群落,葉片還都在掌狀葉階段,尚未發展成掌狀複葉型態,所以,年齡應在兩歲之際。除此,山區是否還有其他複葉生的群落存在呢?但願今年的魔芋季節,能有更讓人驚喜的發現。


    魔芋產業曙光

    依據學者研究,一般臺灣魔芋的地下球莖,由於所含「葡甘聚糖多醣類」(Glucomannan,KGM)較少,沒有萃取蒟蒻的價值。但350高地複葉生的臺灣魔芋,最起碼有兩支以上的掌狀複葉,能夠蓄積的葡甘聚糖會不會有所不同呢?希望答案是正面的。

    若臺灣能產出成分足夠的魔芋,那麼,以鹼或石灰去除魔芋球莖的毒性,之後再磨製成魔芋精粉,即可製作蒟蒻相關產品的魔芋後製產業,即可在臺灣落地生根了。而近十年間,幾經研究開發之後,魔芋精粉,更可用為其他食品與飲料的增稠劑、黏結保水劑、穩定劑與成膜劑,所以用途與市場有越來越廣的趨勢。

    提到魔芋產業,不禁遙想起大陸安徽大學生物系的植物學家何家慶老師,「何老師因為拉板車維生的父親之教誡,謹記讓他得以一路完成學業的國家、老師與同學給的一點一滴資助,興起了『給我一捧土,還你一座山』的報恩弘願,於1998年2月12日,以16年來積累的薪水與雜項收入─全部積蓄總計人民幣27720.8元,做為旅費,揹起褪了顏色、打滿補丁的帆布背囊,懷裡還揣著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和一張1994年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貧困縣名單》,就此悄悄拋妻別女,隻身前往大陸的大西南地區,一走就是305天;托人帶回的家書,則在一個多月的延誤之後,才到達妻子胡建群與女兒何禾手上。當時,老師一路腳踩草鞋,身穿單衣,有時走路,有時搭便車,行程總計30000多公里;於是安徽、湖北、湖南、浙江、重慶、四川、 貴州、雲南等102個地(州)市、縣,27個兄弟民族,207個鄉鎮,426個村寨, 都留下一個令人難忘,令人感動的身影。」


    何老師如此僕僕風塵,目的,只為改良、推廣並提昇頗具經濟價值的魔芋及其產業,以扶助廣大貧苦的農民。由於老師一直心繫農民,竟忘卻了整修自身儀容,以致一路頭披長髮,嘴散亂鬚,所以返回合肥時,只好在火車站挨到天黑才回學校宿舍;老師說:「怕自己憔悴的形容、怪異的模樣,嚇壞了校園的師生和左右鄰居。」

    何老師的大西南扶貧之行,雖然績效卓著,幾度獲得大陸領導階層的肯定,但生活仍然雲淡風輕,繼續刻苦過日,「一切,都透露著一種與這個繁榮與奢華時代的距離。」那麼,適合魔芋生長的臺灣,能否也出現一個「還你一座山」的何老師?好為臺灣的農民開創出魔芋產業,開創出無限的希望!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2011年5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Facebook粉絲團

    在地老作物,打造新商機,台中縣大甲鎮水芋田巡禮


    作者 文圖 / 徐清銘

    大甲出好芋,可說是「天作之合」,
    恰到好處的水文環境、溪流沖積而成的沃土,孕育出聞名全台的芋頭;
    但先天環境再好,還得農人勤奮的雙手,才能產出品質絕佳的芋仔。
    蟲害之外,颱風才是芋仔最畏懼的試煉,
    近幾年,大甲芋農想出砍芋葉保母株的奇招,至少不會全年無收。
    說是天時、地利,其實芋農的不畏辛勞,更驗證「人和」才是勝出的關鍵。


    「七月半鴨、八月半芋」,意指中秋節前後的芋頭最好吃,這句台灣食諺用於「大甲芋仔」最契合不過。大甲、大安兩條河川淵源流長,豐沛溪水沖積而成沃土,孕育出鬆綿香Q的絕品芋頭,秋月漸圓時節,大甲水芋也出落得豐腴圓滿、芋香正濃,蒸、煮鮮食,入菜、作粿、製餅樣樣皆是人間美味。中秋賞月,別忘了,芋仔也是應景佳品。


    生命韌性高.芋仔落地生

    芋仔不挑嘴,環境適應性寬廣,全台到處皆可見其蹤影,中南部尤多,台中縣大甲、苗栗縣公館,以及高雄縣甲仙、屏東縣高樹皆是著名產地。

    在台灣,芋仔不分寒暑、一年四季都可栽種,不過植物總有其脾性,最合宜的栽培時程,南北多少有所差異,一般南部產區較早,約莫端午節即進入盛產期;中部較晚,大甲產區約近中秋時分才是當令產期,「八月半芋」食諺,彷彿專為大甲芋仔而生。

    芋仔何時落腳大甲,已杳不可考,只知文獻資料中,荷鄭時期,耕獵大甲濱海平原的道卡斯族原住民祭祀儀式,芋仔已是主要祭品之一。在大甲鎮農會服務20多年的推廣股長李明坤,記憶裡,孩提時期,亭亭玉立、微風吹起即舞動綠色波浪的芋仔田,是大甲觸目可見的田野景觀。芋仔在此濱海農鄉生息歷史久遠,至今仍欣欣向榮。


    水文環境佳.大甲出好芋

    芋頭植物分類屬天南星科、芋屬,子系繁多,國內較多見的品種有檳榔心芋、麪芋、紅梗芋、狗蹄芋、赤芽芋等,以及改良品種高雄1號。其中,檳榔心芋栽培歷史最悠久、面積也最廣。檳榔心芋食用的球莖呈橢圓形,重可達1000公克以上,表皮呈褐色、芋肉白皙,散佈紫紅色筋絲,形似成熟的檳榔心花紋而得名。高雄1號生物性狀近似檳榔心芋,但植株更高大,產量也更高。

    大甲目前栽培以檳榔心芋、高雄1號為主,雖是普遍的品種,但大甲芋仔卻硬是以口感鬆綿、香氣濃郁聞名全台,市面上,借用大甲芋之名為號召的贗品比比皆是。芋仔落腳大甲何以特別美味,恰到好處的水文環境,或許提供了答案。

    芋頭喜高溫多濕環境,其葉及葉柄組織內有氣腔,耐濕性強,生長過程中,若乾旱期過久則發育不良、植株矮小,拔高茁壯時期,水分尤其不可少,因此最宜潮濕地栽培。對於土壤的適應性,雖較一般作物寬廣,但仍以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保水力強的壤土、黏質壤土最為合宜,根群可自在伸展發育,產出質量俱佳。


    天助加自助.鬆綿好口感

    大甲鎮正當大甲溪、大安溪出海口,除了東側鐵砧山一小塊丘陵地,全境概為兩溪由高山沖刷搬運而來的沖積沃土,土質正對芋仔口味,加上水源豐沛,兩大河川交互滋潤下,大甲出好芋,乃天作之合。當然,先天環境再好,還得農人勤奮的雙手,才能產出豐滿又好吃的芋仔。

    芋仔管理好壞攸關品質至鉅,有沒有用心,一入口便知。大甲鎮芋頭產銷班第9班張進義農友說,同是大甲產地,種得好的芋仔,個頭大、咬來鬆綿、且帶Q勁,芋香撲鼻,若是管理鬆散,則口感硬實,毫無芋仔應有的鬆「氣」。

    張進義原在公家機構服務,退休後加入農耕行列,因家學淵源,對於農事並不陌生,儘管已有根基,但第一年種植芋仔,成果並不理想,用肥施藥病蟲害防治,時間點的掌握稍有差池,收成的芋仔品質與後來技術成熟後的,完全不能比肩並論。

    張進義的芋仔田,通常於農曆11月植苗,翌年7月末、8月初開始採收。1分水芋田約可收成3,000斤,若風調雨順,管理又佳,可上看4,000斤。


    以水田栽培.灌溉需拿捏

    芋仔田間工作事項不算多,卻相當費力累人,大甲芋多以水田方式栽培,芋田泰半時候泥澇深陷,田間作業舉步滯重。芋頭植株長成碩壯時,如小洋傘的葉片層層疊疊,佔盡空間,施肥、除草、砍「芋仔子」,都得彎腰屈膝、在葉下爛泥中躡步,田頭田尾幾趟下來,腰酸腿麻跑不了,而且機器無法代勞,栽培過程全仰賴芋農不畏辛勞的雙手雙腿。

    芋仔多採無性繁殖,由葉柄基部分生的子芋分栽,但生長期萌發的子芋則需除掉,以免影響母株正常發育,直到接近採收時間才保留,一般栽培期間,砍子芋工作少說得2、3次,相當辛苦。芋仔亦會開花,但極其罕見,張進義種芋以來,還不曾在田裡看過。

    雖然耐濕性強,但芋仔對於水分的供給也非多多益善,灌溉水太多或太少都不行,芋田乾濕宜有間隔,引水入田或排水放乾,時機拿捏是門學問,得視土質黏稠性、含沙量作最妥適的安排。酷熱時候,須於晚上給水,才能降溫;施肥時,則需排放田水。此外,芋田挑個時段排乾,讓陽光曬曬田藉以殺菌,也是不可或缺的步驟。張進義說,透早出門巡田水,是芋農例行的作息,與稻農並無兩樣。


    生物防治法.迎戰病蟲害

    芋仔看似粗放,一副好種好活的模樣,其實構成威脅的蟲害不少。張進義說,如紅蜘蛛、小蜂、蛾類、斜紋夜盜蟲、隨雨沾附葉片的菰菌類,都是大敵,無所不吃的福壽螺為患更烈。防治方面,張進義接受農會輔導,採性費洛蒙誘殺法消除蟲害,他的芋田裡,一個個排列有序的誘蟲器,是最醒目的標誌。至於福壽螺,則鋪蓋苦茶粕對付,抑制效果相當不錯。

    蟲害之外,颱風才是芋仔最畏懼的試煉,連綿豪雨使芋頭腐爛,狂風則掃倒植株,過去遇上颱風直撲而來,辛苦了一季,往往白做工,芋農只能搖頭哀嘆,別無他法。近幾年來,大甲芋農想出在颱風侵襲前砍除葉片、減低受風面積,藉以保存母株元氣的點子,雖然待新葉萌發會拉長栽培的時間,至少不至於全年沒有收成。

    如今,每當颱風來襲前夕,大甲的水芋田隨處可見人手一刀揮舞砍葉的奇特畫面。辛苦照顧下,好不容易長成茁壯,又得親手攔腰揮刀,其間況味,芋農點滴在心。


    設置加工廠.專攻伴手禮

    種出好芋雖然勞累,收益卻未必成正比,去年,張進義的芋仔曾賣出1公斤68元的好價錢,但這是颱風多、芋仔尾期歉收的難得行情,最差時期,也有低於10元、不敷紙箱成本的慘澹,整體而言,收益雖比種稻好些,不過芋仔重肥、施肥量約是稻子的3倍,以張進義的芋田為例,40公斤的複合有機肥,1分地少說得下10包,近來肥料價格連番飆漲,讓芋農大感吃不消。

    歷年以來,芋仔均是大甲鎮僅次於稻子的第二大宗作物,但栽培面積年年大不同,農會推廣股長李明坤統計,近幾年約在300至500公頃之間波動。芋仔種植量所以起伏不定,在於芋仔通常與水稻輪作,具期作特性,市場行情變化直接牽動芋農的種植意願。

    大甲芋天生麗質,許多高知名度的芋仔商品如草湖芋仔冰、九份芋仔圓,競相以大甲芋為號召,儘管名氣響亮,大甲芋仔卻只為人作嫁,並未發展在地品牌,提升附加價值,未免可惜。還好,大甲鎮農會已展開行動,專屬芋仔加工廠去年整裝就緒,初期將生產原料級加工品,接著開發芋仔酥、女兒芋系列商品,進軍訂婚禮盒、伴手禮市場,從生產到行銷系統性推展,賦予地方傳統作物新生命。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2008年8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Facebook粉絲團

    觀葉植物栽培術:最佳綠葉—粗肋草


    作者 玫瑰中心/呂學義

    目前的觀葉植物中,利用最多的就屬天南星科植物,本文要介紹的粗肋草也是天南星科的一員。粗肋草是天南星科粗肋草屬(Aglaonema spp)的通稱,這屬植物多原產於熱帶亞洲地區,喜好溫暖氣候,但耐寒力差,多年生常綠性草本植物,原先統計約有50餘種,再經過多年的育種雜交,目前的品種應遠超過這個數字。


    粗肋草屬的植物體型屬中等,株高多在50~60公分上下,根群不深,具有地下根莖,可以萌芽生出分株來,葉為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卵形,葉柄基部鞘狀,中肋兩邊常不等大,而且與黛粉葉比較起來葉寬相對較窄,植株多呈直立性,葉面上常有銀灰或其他色彩斑紋。雌雄同株異花,單性花,佛焰花序,佛焰苞淡綠、黃綠或黃色,結果時便脫落,單性花,雌花在花序下部,雄花在上部,均無花被,受粉後會結出桔紅色或鮮紅色漿果,每果有一粒種子。

    栽培以排水良好的腐葉土或砂質壤土為佳。栽培處宜蔭蔽,忌強烈日光直射,日照約50%~60%生育最理想。施肥可用好康多2號70天型,春至秋季間每1~2個月施用1次,平時可施用花寶4號稀釋1000倍來補充氮肥,能促進葉色富光澤。性喜高溫而空氣濕度高的環境,夏天介質要經常保持濕潤但不能積水,積水很容易造成根部腐爛,冬天溫度低於15℃以下時,即有可能發生寒害,低溫時應停止灌水讓土壤乾燥些,也不需施肥。盆栽數年後,植株密集而擁擠,春至夏季間應給予強制分株、換盆,更新培養土,以保生育旺盛。


    繁殖可用分株或扦插法,春至秋季為適期,成株叢生狀,能生出多數幼株,可將它分離另植即成。扦插可剪莖頂或將莖剪成小段,每段約3~4節,扦插於河砂或珍珠岩,保持濕潤,置半陰處,約經2~3周能發根長芽成苗。

    粗肋草生長速率中等,耐陰性強,有些種類在極陰暗的角落亦可殘存一段時間,所以非常適合放在室內美化環境,所以許多室內牆角佈置,都會使用到粗肋草,本屬的植物也可以插莖於水中發根生長,所以栽培介質除了土壤以外,水耕時可使用發泡煉石、彩色石搭配各種器皿,創造出各種變化,是室內佈置時的首選材料。


    園藝達人栽培術:彩色甜筒-海芋


    作者 玫瑰中心呂學義

    海芋為多年生之球根植物,具有塊莖狀或根莖狀之地下部,是原產於南非的天南星科馬蹄蓮屬植物,英名稱之為「Calla lily」。

    海芋型態特徵

    與一般天南星科植物一樣,海芋的花具有一個佛燄苞,及一個肉穗花序。佛燄苞將肉穗花序苞捲其中,如漏斗狀,顛倒看也像是一馬蹄狀,且不同品種間有著不同的色彩,色彩極為豐富,是主要的觀賞部位。


    而海芋的葉著生於基部,具有長葉柄,葉型依種類不同而有差異,色澤深綠,有些會帶有淺色斑點。

    海芋種類

    白花海芋-冬天生長,夏天休眠、喜水田

    而海芋依習性來看,有一類性喜潮濕多水,在冷涼環境下生長良好,生育適溫約在 13-18℃,耐寒性強,可忍受近零度的低溫,對軟腐病抗性較強。由於此類大多為開白色花朵,所以多以「白花海芋」稱之。

    於台灣主要在冬天生長,春天開花,夏天高溫下葉片會乾枯狀,進入休眠狀態;但是若在高冷地栽培,且水分供應充足,則可以保持終年常綠。所以此類多以水田栽培,定植後不需年年掘球,也能保持生育及開花良好。


    彩色海芋-不耐低溫,太冷會休眠、喜旱田

    另一類性屬於旱生型,生育期雖須水分充足,但土壤排水要良好,所以多以旱田栽培。此類因花色豐富,故常以「彩色海芋」稱之。

    此類海芋對軟腐病的抗性較弱,植株較不耐低溫,生長適溫白天為 18~25℃,夜溫 15℃。日溫如高於 30℃,則不利生長;氣溫低於 10℃ 以下時,則會進入休眠狀態,地上部會枯萎,所以也稱為「落葉型海芋」。

    如果是冷涼乾燥的地區,休眠期可將塊莖留在田間養球,但必須停止供水;如果是濕冷的區域,則必須將球掘起儲藏以免腐爛。

    球根儲藏期約 10-15 週,儲藏溫度為 10-15℃,相對溼度約 70-80﹪。溼度太低會導致塊莖失重,溫度過低則會導致塊根凍傷,兩者都會影響將來的開花。



    海芋的繁殖方法


    海芋可用種子、分株(塊莖分割)及組織培養等方式繁殖:

    • 播種法:因將來開花變異性大,所以除育種需求外一般較少使用。

    • 分株或分割塊莖:最好在植株休眠期實施,白花海芋為夏季,彩色海芋則在冬末。切割後傷口應塗抹一些殺菌劑以防腐爛。

    • 組織培養法:是近年較多採用的繁殖法,因為此法所繁殖的植株,可完全的除去原母株所帶的病毒,而獲得健康的幼苗,所以商業上的繁殖多採用此法。

      但此組織培養法與播種法所繁殖之幼苗一樣,都需要培養 2-3 個生長週期後,才能成為有開花能力的植株。


    如何從塊根開始種海芋?

    近年來海芋除了生產切花外,因耐陰性良好,所以近年也常以盆栽型態銷售,頗受消費者喜愛,消費者也可以自行購買塊莖來種植。

    購買塊莖時請選擇球莖 4-6 公分以上的開花球,種植於 6 吋盆中,覆土約 5-10 公分。

    在台灣秋天是適合種植的季節,種植後立即澆水保持濕潤即可,日後再視葉片數的增加逐漸提高澆水量。肥料則以高磷鉀的液肥一週一次(如:如花寶三號)。

    第一次購買的商業球因都已經處理過,所以要種到開花應屬不難。開花後若要自行儲藏,只要參照上述重點處理即可,或許還要再加上一點經驗,不過海芋的美還是值得消費者親自體會,好好享受栽培過程的樂趣!

    彩色海芋相關商品

    iGarden 花園賣場花卉球根彩色海芋球根

    彩色海芋 碧翠絲

    彩色海芋 畢卡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