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高雄生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高雄生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紅豆】愛天地、護老農的美濃農業轉型路


文字/張雅茹 圖片提供/美濃區農會

來到高雄客庄美濃,這裡不只有紙傘、粄條,還是農業重鎮,有許多特色農產,如美濃米、野蓮(水蓮)、橙蜜香番茄、白玉蘿蔔、敏豆……,令人目不暇給。

眾多農產中,不能不提到的美濃紅豆,種植面積達 1,200 公頃,知名度雖不高,卻是當地除了水稻外,占地面積最大的單一作物。

採收完畢後,一袋袋圓潤飽滿的紅豆,是農友辛苦的成果。

紅豆種植面積之所以迅速擴大,和美濃菸葉產業消失有很大的關係。

2002 年臺灣加入 WTO,菸酒專賣制度廢止,菸酒公司不再續約種植菸葉,菸葉產業一步步走入歷史,農業型態也隨之轉變。

變化是危機也是轉機。菸葉消失了,留下許多大面積閒置農地,對種植菸草多年的老農來說,突然要轉作其他作物,要選什麼可真是傷腦筋。

美濃區農會著手協助菸農轉型,行銷在地稻米品牌,以及種植紅豆、敏豆、辣椒及瓜果類蔬菜等多種冬季短期作物,在農民巧手下,創造出新的空間地景。

農糧署也訂定「輔導菸農切結離菸作業規範」,輔導菸農離菸或轉作,並依申請項目提供相應的補助輔導金,照顧菸農生計。

種紅豆,老農的安心保證

不過,這群離菸的老農,年齡幾乎都超過 70 歲,眾多冬季短期作物中,哪種作物能夠讓他們感覺安定?

這個問題在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心中已有了答案——紅豆面積大、可機械化耕作,對體力衰退的老農來說,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紅豆面積大、可機械化耕作,對想在二期稻作後的休耕期種植短期作物的老農友來說,無疑是最佳首選。

藉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及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協助,美濃區農會向高雄農改場技轉「高雄 9 號紅豆」。

推動稻田轉作紅豆等雜糧,申請雜糧集團產區,以優於市價的價格與農民契作;同時申請相關計畫補助,來協助紅豆農及代耕業者有足夠的採收設備與機械。

另外,許多農民擔心紅豆如果採收時間太晚,會影響到下期種植水稻的時間,因此農會建議農民可搭配早熟種的「高雄 147 號稻米」,同樣可和農會契作,不用繳交公糧。

從價格與配套作物雙管齊下,2013 年成功帶動了 39 位農民契作 55 公頃的紅豆田,現在已成長至 207 人、282 公頃,面積約占當地紅豆產業四分之一,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與農民收益。

美濃區農會使用高雄 9 號品種的紅豆,進行育苗、採種,提供給和農會契作的農民使用,堅持單一品種的好品質。

「其實他們要的只是一個安心。」鍾清輝表示,前陣子有農民憂心忡忡地找上他,原來是有謠言說美濃區農會今年不再協助農民收購紅豆。

當這件事變成農村大消息時,我們才發現對農民來說,農會收購紅豆原來是這麼令人安心的一件事。-鍾清輝(美濃農會總幹事)

種植紅豆的背後,隱藏著美濃區農會的用心與關懷,穩定紅豆就是穩定老農。

農產品加值,打響美濃豆名號

當紅豆田成為當地老農的經濟來源,要怎麼打出美濃的優勢,成為農會的重要課題。

在政府還沒推動禁用巴拉刈時,農會就開始以肥料或濃鹽水代替落葉劑,推動友善耕作。

既然要種美濃的紅豆,我們希望不只是一窩蜂跟風式的種植,所以在品質端要做不一樣的努力。-鍾清輝(美濃農會總幹事)

為了守護在地生態、兼顧生計,鍾清輝鼓勵農民接受友善環境的概念,配合安全用藥講習,為友善耕作共同努力。

為了守護農田生態,同時兼顧農友生計,美濃農會鼓勵農友以不使用落葉劑、減少農藥的友善方式耕作。

2016 年通過美濃豆產地團體商標認證,建立優質本土紅豆品牌,為恢復紅豆田生機打下堅固基礎。

紅豆生產面積快速上升,為了解決銷售問題,美濃區農會開發出相當受歡迎的銅鑼燒商品。

今年更看準伴手禮商機,特別和苗栗公館鄉農會合作,推出「棗紅豆」禮盒,結合公館紅棗與美濃紅豆兩項特產,將產、製、銷串聯在一起。

鍾清輝認為,在食品加工上,農會期待能找到更多優質廠商,願意針對食品安全、產銷履歷等認證做把關,並認同國產紅豆的價值。

另一方面,農會也希望藉由產銷履歷等努力,讓消費者對國產雜糧有更多認同,以實際消費行為支持生產者。

美濃豆-紅豆
(購買資訊:美濃專賣店

產業轉型,為世代交替做準備

目前臺灣紅豆種植面積約六千五百公頃,年產量一萬多公噸,以臺灣國內需求來說已接近飽滿,若紅豆面積再持續增加下去,反而會供過於求,甚至讓紅豆的價格不穩定。

鍾清輝表示,這是雜糧生產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他也鼓勵當地農民多嘗試種植其他作物。

在後菸葉時代的轉型期,須要一段時間讓農業做調整,除了藉由紅豆產業輔導菸農轉型,鍾清輝更期待透過青農加入,打響美濃紅豆、白玉蘿蔔、敏豆、橙蜜香番茄、茄子、木瓜、檸檬等作物名號。

讓老農能夠慢慢放手,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為在地農業注入新活水,將美濃農產打造為市場知名品牌。

紅豆品種面面觀

photo credit : hjw223 via flickr cc
紅豆又名小豆、赤豆、赤小豆等,最主要用途是製作甜食及餡料,像紅豆湯、紅豆年糕、紅豆餅、紅豆湯圓等。

由於紅豆不耐淹水,在臺灣尤其以偏熱帶氣候的高屏區種植產量最高,品質優良。美濃紅豆多在 10 月上旬種植、12 月下旬採收,才能收穫一粒粒飽滿鮮紅的果實。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本土紅豆品種有高雄 8 號、高雄 9 號,其中美濃區農會選擇的是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培育出的新品種-高雄 9 號,顆粒大、渾圓飽滿,殼略薄,很適合拿來煮紅豆湯。

國產紅豆品種介紹:

高雄 8 號(紅蜜)

屏東萬丹最常見的紅豆品種,顆粒略小,煮食後口感綿密、香氣濃厚,適合製成蜜紅豆或紅豆餅中的紅豆餡。

育成年分 2001 年,生育天數 82~87 天。

高雄 9 號(紅寶)

美濃最常見的紅豆品種,顆粒大且渾圓飽滿,殼略薄,很適合拿來煮紅豆湯。

育成年分 2006 年,生育天數 94 天。

高雄 10 號(紅玉)

近幾年培育出的新品種,屬特大粒型,顆粒比高雄 9 號更大,種皮薄、硬粒少,煮熟後綿密,風味品質佳,除了可加工製成豆餡外,也可以整粒加工為甘納豆、蜜紅豆、紅豆湯等休閒食品。

育成年分 2013 年,生育天數 93 天。

紅豆湯這樣煮

photo credit : Salil S via flickr cc
作法:【瓦斯爐】
  1. 洗淨:將破碎、乾皺、變形的豆子挑除,並沖洗乾淨。
  2. 浸泡:加入三倍以上清水,泡半天以上。
  3. 蒸煮:電鍋外鍋加一碗清水,按下開關。
  4. 燜透:待開關跳起,用餘熱再燜半小時。
  5. 調味:試吃後依個人喜好加入糖調味,也可酌量加一點點鹽,讓甜味更明顯。

TIPS:
  • 紅豆煮爛了才能加糖,否則煮不爛。
  • 試吃後依個人喜好加入糖調味,也可酌量加一點點鹽,讓甜味更明顯。
  • 將破碎、乾皺、變形的豆子挑除,並沖洗乾淨。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19 年 11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 Facebook 粉絲團


延伸閱讀:各地特色雜糧農產品

從飯店到夜市,無所不在的國民水果,高雄市燕巢區芭樂


作者 鄉間小路
文圖 侯千絹

泥火山岩漿沖積成的土壤,
富含鈣、磷、鎂等微量元素,
使燕巢栽種的芭樂,
甜度、脆度及細緻度都比其他產地略勝一籌,
加上適度的酸味,使口感更為豐富、有層次,
這正是燕巢芭樂甜美可口的秘密。

初冬,吸收天地精華的芭樂,清甜爽脆,芭樂的故鄉─燕巢,樹上的綠色果實正展現珍珠般的光澤。
準備好了嗎?現在品嘗芭樂正是時候…

四季上市 行情看漲

芭樂是臺灣的「國民水果」,一年四季都可見到它的蹤影。豐富的維生素C,加上鐵、磷、鈣等營養素,使芭樂既養顏美容,更是保健果品,從五星級飯店到夜市,幾乎無所不在。

除了鮮食外,芭樂還可加工製作果醬、果乾、果醋,除了最負盛名的芭樂果汁,近年還有蛋糕、冰棒等新品,除能讓人嘗到不同樣貌的滋味,也讓芭樂逐漸跳脫廉價水果的刻板印象,成為「燕巢三寶」之一,行情看漲。

全臺芭樂種植面積約7500公頃,其中高雄市燕巢區就占了1500公頃,產量占全臺五分之一。據燕巢區農會統計,全區約有2000戶、高達六成農民栽種芭樂,農會所屬產銷班農戶就占了900戶,更有將栽植芭樂作為副業的上班族或公務員。

燕巢區農會指出,以去年均價每斤21元計算,光是農會體系所屬的芭樂農戶,就創造超過26億元產值,說芭樂是燕巢的「綠金」並不為過。

獨特土壤 造就美味

芭樂雖是全年生長的果樹,但夏果因為雨水多,影響口感與甜度,加上夏季水果的選擇性多,買氣與價格多處於低檔,相較之下,每年10月到隔年2月的冬季產期,品質多屬上品,價格隨之上揚,在水果市場總能獨領風騷。

國內芭樂市場的主流品種為珍珠芭樂,約占市場八成,主要產地集中於燕巢。燕巢區農會指出,珍珠芭樂的果肉為白至黃色、肉質細緻,甜度約10至 15 度,為目前最甜的品種,並具有特殊甘味與芳香。

至於近年市面流行的牛奶芭樂,仍屬珍珠芭樂品種,只是農民栽種過程中施以牛奶醱酵液肥灌溉,增添口感與風味。

燕巢區農會分析,芭樂是栽種技術門檻較低的果樹,全臺各地都有栽種,「燕巢芭樂」品牌之所以能夠深烙消費者心底,主要仰賴多層次的口感與風味,加上燕巢獨特的土質所造就。

農會農事指導員陳俞良說,燕巢的土壤為泥火山岩漿沖積形成,據土質測定分析,土壤所含的鈣、磷、鎂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比一般高,因此栽種出的芭樂不論甜度、脆度、果肉厚度及細緻度都很高,加上適度的酸味,使口感更為豐富、有層次,而這正是燕巢芭樂甜美可口的秘密。

打出品牌 區隔市場

為確保燕巢芭樂的品質,做出市場區隔,區農會輔導產銷班定期進行甜度測定,並符合CAS吉園圃藥物殘留檢驗合格,加上嚴格落實分級包裝,將基本果品分為4級,部分更細分至8級,以確保消費者買到安全的優級品。

除嚴格控管品質,農會也積極進軍海外市場,目前約5%產量進軍東南亞、中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但仍以內銷市場為主,約九成芭樂是透過果菜批發市場等通路行銷全臺。

燕巢區農會重視品牌形象,早在民國87年就以「燕之巢」為品牌,批發商看到包裝紙箱上的「芭樂拜拜」專屬圖案,就能辨識是燕巢芭樂。但末端的消費者仍無法判別芭樂的產地,因此近年來,農會推動燕之巢圖案的套袋,方便消費者選購參考。

陳俞良說,自從芭樂農使用印有燕之巢logo的套袋後,消費者選購時,可以輕易辨別產地,對銷售助益不少,尤其在芭樂市場低迷之際,效益更為顯著。

舉例來說,今年芭樂整體行情量多價滑,燕巢芭樂難免遭受波及,但區農會表示,有燕巢套袋的芭樂,因深受消費者信賴,影響幅度相對較小,並未出現滯銷危機,宛如果農的隱形保護傘,讓農民跳脫「敗市」、「崩盤」的魔咒。


調節產期 避免削價

除了仰賴農會的品牌策略,芭樂農也多半擁有自己的栽培絕竅,才能立足於市場,栽種芭樂20多年的果農黃連成就是箇中翹楚。

今年60歲的黃連成觀察,芭樂雖然易種易結果,但要種得好吃可是一門學問,除了在栽培管理下足功夫,他還有項秘密武器,即調節產期,專挑市場短缺的「生產縫隙」產出,鎖定市場需求最殷切的時段推出高品質果品,避開盛產期的削價肉搏戰,這項策略讓他的銷售幾乎無往不利。

除了珍珠芭樂,黃連成也挑戰紅心芭樂。該品種引進多年,但硬度、脆度與風味一直未能達到最佳狀態,這幾年突破技術後,黃連成也加入栽培行列。剖開後的紅心果肉視覺上十分討喜,口感也不遜於珍珠芭樂,因為奇貨可居,售價幾乎是珍珠芭樂的兩倍。

黃連成栽種的紅心芭樂雖深受好評,但他評估該品種的前景較為保守。他說,雖然外觀看似無異,但紅心芭樂與珍珠芭樂的栽培管理技術有很大差別,且農家栽培技術水平不一、品質良莠不齊,紅心芭樂能否成為下一波芭樂市場的新秀,尚有努力的空間。

目前農民及農會最擔心的,是芭樂栽種飽和的問題。黃連成說,前兩年中部地區柑橘類果園因病蟲害危機而清園,果農紛紛改種芭樂,目前陸續進入產期,市場供應量增加,恐對原已趨於飽和的市場造成衝擊。除了提升技術及品牌形象,也希望政府能統籌規劃、加強輔導,避免果農一窩蜂搶種而影響整體產業。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2011年10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Facebook粉絲團

牛奶蜜棗發源地─高雄縣大社鄉


作者 採訪‧攝影 / 蔡佩娟

網室栽培‧牛奶澆灌 成就台灣水果傳奇


使用牛奶灌溉棗樹雖是無心插柳,卻帶來意外的驚喜,
高雄縣大社鄉也因此成為第一個以牛奶灌溉農作物的鄉鎮。
微風廣場拍賣蜜棗曾創下一顆200元的銷售紀錄,高品質的蜜棗價格比蘋果還高。
「牛奶蜜棗」不僅引起市場熱烈迴響,也成為台灣水果的一頁傳奇。


高雄縣大社鄉西臨高雄市楠梓區,東側是聞名全台的休閒勝地,有「赤腳公園」之稱的觀音山風景區;一邊是繁華的都會、一邊是渾然天成的山林。1971年石化工業區成立後,大社鄉成為農工商發展並重的城鄉,雖然城市化的腳步不斷加快,當地農民仍然本著純樸的天性,在僅存不多的農地上,默默地耕耘著。


大社三寶.蜜棗芭樂牛奶

大社鄉的土壤以台灣黏土、砂質岩土、黃壤土、石質土為主,適合栽植的作物有番石榴、棗子、絲瓜、皇帝豆等,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芭樂和蜜棗,與當地興盛的酪農業生產的牛奶,合稱為「大社三寶」。

「我們的蜜棗品質一等一,每年比賽都得到大獎」,大社鄉的棗農一說起蜜棗,難掩心中的驕傲,多年的栽培經驗與累積的技術獲得無數的讚賞,讓棗農說起話來信心滿滿,「我們還是全國第一個成立棗子產銷班的鄉鎮呢!」大社鄉果樹產銷班第三班班長蘇文財神氣地說,神采奕奕的神情與身旁青翠的蜜棗互相輝映,形成一幅令人動容的圖像。大社鄉於1983年即成立棗子產銷班,若要寫一本台灣棗樹栽培史,大社鄉棗農即扮演先驅者的角色,穿梭在台灣新興果樹發展史的篇章中。


蘇文財表示,目前大社鄉栽培的棗子大多是蜜棗,屬印度棗的一個品種。印度棗原產於印度、錫蘭一帶,日據時期即引進台灣栽培。由於棗樹的實生苗變異大,加上陸續從國外引進新品種,幾乎每2 - 3年就有新品種問世,因此品種頗多。早期的品種由於果小、味澀、品質不佳,早已無人栽培, 1991年後,陸續有高朗1號、高朗2號(台農1號)、蜜棗、翠蜜棗、天然棗、高朗3號、高雄2號、高雄3號等品種,蜜棗因糖度高於其他品種,且易於管理,成為目前最主要的栽培品種。


產業群聚.天時地利兼具

大社鄉如何展開棗樹種植呢?蘇文財說,印度棗屬於熱帶果樹,引進台灣初期先在北部種植,由於氣候並不適宜,所結果實小、品質也差,成果不彰,於是產地漸漸南移,目前已成為南部地區的重要果樹,根據2003年《台灣農業年報》統計, 2002年栽培面積為1,756公頃,年產量達2萬8千公噸,產區集中於高雄、屏東、台南、嘉義等地。

印度棗擁有一個其他熱帶作物所不及的優點,就是耐寒,一般說來,攝氏8度以上氣溫都可以忍受。位處台灣南部的大社鄉,雖屬亞熱帶氣候,但冬季偶爾仍受寒流的威脅,不怕霜害的特點,使棗樹成為當地農民栽培農作的最佳選擇;此外,棗樹對於土質不太介意,但以砂質壤土、黏質壤土栽種的產量與品質最佳,剛好又與大社風化的砂質土壤相符。天時、地利兼具,使蜜棗順理成章地成為大社鄉的重要產業。


更新修剪.棗農專業管理

要知道大社鄉農民勤奮的程度,從他們管理蜜棗所花費的工夫就可得知。棗樹必須每年進行更新與修剪,每年3月間,採收作業結束,蘇文財將主幹從距離地面30公分處鋸斷,誘發3 - 4個側枝留作主枝,即每株棗樹每年均從30公分的高度重新成長,一直長到近2公尺的高度,由於蜜棗側枝多半傾斜生長,如有直立的枝梢則需剪除,避免樹冠攀高、採果困難,生長期間,還得不斷修剪側枝,以免因結果過多使枝梢負荷過重而折斷。

蘇文財說,蜜棗枝梢修長而脆弱,一旦著果纍纍容易折裂,早期作法是以竹竿插立支柱,引導新芽沿著支柱上方生長,但當地棗農已多改為網室栽培,網室四周即已搭設支架,更有利於支撐脆弱的枝梢。

說起網室栽培,蘇文財特別強調是提高蜜棗品質的關鍵點,雖然成本增加,但品質、產量及管理帶來許多有形、無形的收益,讓他不得不佩服農會當初推廣該種新式栽培法的決心,當時拍賣市場搶收網室栽培的蜜棗的盛況,迄今仍讓他印象深刻。大社鄉內,有許多所謂的「棗子樓」,正是當年棗農因獲利豐厚而蓋起樓房,蜜棗產業大幅改善農民的生活,可見一斑。


網室栽培.減少農藥用量

他表示,還未使用網室栽培法前,蜜棗經常遭受果實蠅及鳥類為害,尤其在果實即將成熟、享受收成喜悅時,看到晶瑩剔透的蜜棗被果實蠅叮咬的點點黃斑、或是被鳥啄的累累傷痕,農人心裡也像被割傷一般,痛惜不已,如今以網室栽培,不僅品質更有保障,也因此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消費者吃得更安全,農人也種得很安心。尤其,網室栽培的好處不僅於此,在颱風季節還兼有防風的作用,讓脆弱的枝梢不致吹斷,也減少葉片及幼果被吹落。

印度棗生長迅速,幼年期短,播種後第2年就可結果,但因根淺,因此必須種植在排水良好的農地,由於每年都得進行更新,新生的枝梢需消耗大量肥分,施肥成為培育品質優良的蜜棗的關鍵,使用牛奶灌溉棗樹雖是無心插柳,卻帶來意外的驚喜,而大社鄉也成為第一個以牛奶灌溉農作物的鄉鎮。


無心插柳.牛奶灌溉棗樹

大社鄉農會總幹事倪福全特別說起這段歷史。當地鄉民從日據時期開始飼養乳牛,迄今乳牛數與產乳量均為高雄縣之冠,岡山機場一帶的飛行員,即仰賴新鮮的牛奶補充營養,及後,臨近大社鄉的仁武鄉成為南部地區的牛奶集散地,當地農會超市不免有過期的牛奶,由於不能隨意傾倒,以免造成污染,經銷廠商即請大社鄉農會代為處理。就這樣,不必支付任何費用、只需承擔運費的條件下,大社鄉農會擁有牛奶液肥的來源,經與專家積極研發,加入菌種發酵後,製作出對棗樹生長極有助益的液肥,所生產的蜜棗品質出奇地好,引起市場極大迴響,成為台灣水果的一頁傳奇。

鄰近鄉鎮後來紛紛仿效,農民多自行到經銷商處載運過期牛奶,過期牛奶供不應求,牛奶來源不像早期那麼充足,但因牛奶液肥的成效優異,許多農民便以沖泡的奶粉取代,再經過發酵程序製作液肥,如今以牛奶栽培作物已是相當普遍的技術,但論起推廣的功勞,大社鄉農會居功厥偉。


年節上市.送禮最佳選擇

蜜棗的花期大約為每年8至10月,採收期則在11月至隔年2月,上市期間正逢農曆春節前後,「棗」又有「早」生貴子的諧音,象微吉祥,成為家庭或機關團體年節祭祀或送禮的最佳選擇, 大社鄉農會生產的蜜棗並獲得CAS認證,力行產品分級制度,最高級的精品每顆果實重量達130公克,糖度12度以上,深受消費者的肯定與喜愛。

雖然受限於鄉境面積不大,大社鄉的蜜棗栽種面積不如燕巢鄉,但其品質與管理技術卻不遑多讓,從每年蜜棗比賽頻頻獲獎即可得知,據說微風廣場拍賣蜜棗曾創下一顆200元的銷售紀錄,高品質的蜜棗售價比蘋果還高。回顧台灣栽培印度棗的歷史,從果實小、味澀,直到今天的色澤青翠、口感甜脆的高品質蜜棗,令人不得不由衷感謝大社鄉棗農的用心與巧思。

(iGarden編註)原文發表於2008年,2013年鄉間小路再次前往高雄大社及燕巢,報導蜜棗新品種及棗農生產作業,值得一看。




季節優勢的美濃地產─野蓮


作者 文圖 / 張正揚 高雄縣旗美社大副主任

即使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從野生植物中發現食物,進一步馴化為人工栽培作物的歷史仍然持續在上演著。目前在美濃就有很好的例子,美濃野蓮。


新興蔬菜

野蓮的學名為龍骨瓣莕菜,原為美濃中圳埤(即「中正湖」)的野生植物。民國70年之前,大量生長於清澈的湖水中,當時就有地方居民,以野蓮的假長莖做為菜餚食用。但是在70年之後,因湖水優養化導致湖中布袋蓮大量生長,加以福壽螺肆虐,湖中污染日益嚴重,威脅到野蓮的生長,漸趨消失。彼時地方上有一位居民鍾華振,嘗試將野蓮移入池塘中種植,獲得成功。

70年代後,台灣社會日益富裕,觀光等休閒事業快速發展,美濃以「客家文化原鄉」 之名,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各種旅遊事業蓬勃發展,面帕粄(即「粄條」)店和餐廳成立如同雨後春筍,由於野蓮原先只見於美濃,具有獨特口感與嚼勁,和此股趨勢一拍即合,一躍而成為餐桌上的美濃特產。如今,野蓮幾乎成為外地遊客至美濃用餐必點之菜餚。需求帶動供應,在水稻等傳統農作,價格不振,收益難以餬口之際,吸引大量農民投入,以專業栽培方式種植野蓮。


植物特性

目前美濃的野蓮種植面積大約有50甲,原先集中於中圳埤附件,後來往鄰近之竹頭角方向發展,是美濃目前主要生產區。另外,南隆地區的種植面積亦在增加中。

野蓮為一種全年生,根著於泥地的水生植物,其生長高度可達2 - 3公尺,視湖水深度而定,我們所食用之野蓮部位為假莖(葉柄)。野蓮是一種很容易繁殖的植物,成熟後的野蓮會開花,並在葉子下方的葉柄處發芽,然後可持續生長。

除此之外,野蓮的根部與葉子,只要著於濕潤的泥地,均可輕易地生長。目前有兩種繁殖方式,一種是將葉子直接灑在濕潤的泥地上,另一種則是取下發芽的葉柄數公分,以類似蒔禾(即「插秧」)方式插入濕潤的泥地,間隔也如秧苗,為求保險,一般會在同一位置蒔下兩三根苗。之後,隨時間注入水,增加湖水高度,野蓮即會隨著水深而生長,心形的葉子會浮出水面。


為了讓野蓮發育得更好,通常在蒔下野蓮苗之前,都會在泥地上施肥。隨著時間生長,一株野蓮通常可以長出10到20條野蓮假莖,每條直徑約0.3公分。野蓮成熟時,在假莖節處會抽出花苞,挺出水面數公分。開花期間,自水面望去,葉綠海中帶著斑斑白色花點,自成一幅景觀。

野蓮生長期受氣候影響甚大,夏天氣溫高時,大約2個月即可採收,冬季氣溫低,卻要3個月,一畝池塘一年可以採收4 – 5次。

家住美濃鎮竹頭背的黃弘火丁,因為姊夫鍾華振即為首位將野蓮以人工方式栽培的美濃居民,目前仍在持續種植,4年前因緣際會也開始投入野蓮種植,目前種植面積超過一甲,算是小有規模。問起這段轉行的過程,黃弘火丁饒有興味地娓娓道來,「我本來在跑車,開大卡車,一天十幾個小時都在外面。後來孫女出生了,要幫忙照顧,而且年紀也大,不太能承受跑車的勞累。跑車有時候臨時接到通知,就要在很短的時間將貨送達預定地點,壓力大,很容易出差錯。我看野蓮的生長沒有季節性,而且到目前為止,也只有看到美濃在種植,有它的地方獨特性,是一種值得投入生產的作物。」黃弘火丁邊說邊笑,看不太出來已經當上爺爺。


栽培瓶頸

台灣夏季高溫多雨,蔬菜供應量不足,由於野蓮可以全年供應,在消費市場中,逐漸受到矚目。加之健康意識抬頭,在美濃有機米開始發展的時刻,自然地,「有機野蓮」成為一種想像。為此,我請教了黃弘火丁先生用藥的情況,黃先生坦言:「野蓮生長的養分幾乎都來自葉子,因此,如何讓葉子不受到傷害,成為野蓮栽培最要緊的工作。偏偏有一種蟲,專門吃野蓮。在生長期間,一般我們會施用兩次的驅蟲劑,第二次至少在採收15天前,有時候只要一次就夠了。這藥是低毒性的,不然我們的人下去採收,一整天浸泡在水裏怎麼辦?完全不用藥也不是不可以,但產量會很差。」

一旁一同來訪,在大樹從事有機蔬果栽培十幾年的張先生問到,「有沒有可能養魚,利用生物來防治呢?」

「我們在池裡也有養魚啊,但是沒有想到有哪一種魚可以吃蟲。」黃先生指著他連著的6畝野蓮池,順便談起他的一些管理原則,「在收成後會讓田地曝曬幾天,有消毒作用。其實,種比較不是問題,賣的問題比較大,通常我都是接到訂單後盡快採收,趕緊出貨。採收野蓮時,由於池塘底的泥土受到擾動,若收成的時間拉長,會使得泥土附著在假莖上,很難清洗。因此,野蓮成熟時,我們都盡量在在7 - 10天內採收完畢,因此,一塊栽培區的面積都在一分以下,避免產量過大採收不及。」


採收辛苦

比起其他蔬菜,生長在水裡的野蓮,採收過程格外艱辛。採蓮是一件吃重的工作,採蓮者要有極好的體力,並且耐得住酷熱和嚴寒。一般野蓮池的深度為150公分,採收時要先放水,將水位降到大約手臂長度的位置;採收時,手伸直搆到假莖底下的根部處,只留一張臉孔探在水面上,自根部整株拔起,然後交給一旁的同伴,進行摘除葉子,以及初步清理和挑選的工作,然後紮成一束束,帶回家中進行細部整理。

採蓮者一般均會穿上潛水衣或是防水衣,有些採蓮者,臉上則包覆洋巾和帽子,只露出一雙眼睛。在酷熱難當的夏季,即使在水田中工作,一連好幾個小時暴露在炙熱陽光下,任何人都吃不消,所以一般會撐起大傘防曬;冬天低溫的季節,尤其是寒流來襲時,則必須咬緊牙根忍耐著,尤其潛水衣會透水,僅有保溫作用。採收耗力費時,黃弘火丁尚未娶妻的兒子身高超過180,身高和體力的優勢,使得他成為父親的好幫手。一位熟練的採收者,一天可以採收150斤左右,一分地一季的產量則在1,000斤上下。
盤回家中的野蓮,再由專人,坐在水深及膝的水槽裡,清洗並進行細部整理。腐爛的莖葉,還有雜物,均須一一剔除。這是一項繁雜的工作,在黃弘火丁的家中,我們見到一位來自柬埔寨的外籍配偶,正在俐落地挑揀,她一個小時可以挑20斤,算是箇中好手。出貨量大時,得僱請幾名外配,同時挑檢。自水槽中挑檢起來的野蓮,就準備分裝出貨。分裝的單位依需求而定,一般是5兩或半斤一包,餐廳的包裝則論斤計,不一而足。

此項工作,並不粗重,卻頗費時,在以往的農村裡,這類的工作,若家中有健康的老人,常可見老人參與。老人們似乎也有一種信念,只要還有能力,就應該有所貢獻,不能閒著。在黃弘火丁的家裡,我們就看到黃弘火丁高齡70多歲的母親,正在專注地自整把整把的野蓮中挑出瑕疵,老人彷彿因為參與工作而年輕,時間停格在老人專注的臉上。


另類思考

許多對於農業改革的意見,都遵循了「以機械代替人力,降低成本」的邏輯。誠然,一定程度的機械化,確實降低了單位面積的生產成本,然而,若農事中大部分的勞動皆由機械取代時,那麼住在農村的人要從事什麼呢?到城市就業嗎?尤其是,當留滯在農村的人口,大部分都是老幼年紀,獨獨少了中間的青壯輩時。繼續推論下去,當居住於農村的居民,和當地的農業生產並沒有太多關連時,存在於農村的豐富文化,如何維繫與傳承?


小時候,村子裡的小孩和老人比之現在,要多很多,農事和家務勞動的項目與數量,也較現在多很多。這些勞動的內容,有專業程度高,需要極大的氣力和技巧的;但也有技術程度低,並不需要太大力氣的,這些難度不高又不可或缺的項目,往往成為孩子和老人最好的參與機會。

在讀國中之前,我的童年充滿了參與農事和家務勞動的經驗。例如那時洗澡水,甚至蒸煮的爐灶,幾乎都是燒材薪,材薪絕少用砍伐的,大部分都是孩子上山去撿拾。在山上活動,有一定的挑戰性,毒蛇出沒,山路不通;因此,大部分孩子們上山的活動,都是成群結隊進入山裡面,孩子們往往透過這樣的方式認識山林,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爐灶起火,現在有「火種」,以往依恃的卻是一種將枯枝枯葉摶成的「草結」,「摶草結」並不是一項困難,卻是一項不得不的工作,家裡的老人,只要還有活動的能力,通常就會利用閒暇的時刻,靜靜地「摶草結」。在豆類和稻穀收成機械化之前,也有很多老幼人力可以發揮的工作,例如採摘豆莢,撿拾稻穗。在老一輩的心中,有勞動能力卻棄而不用,就像是一種罪惡。

如今,野蓮採收看似費力費工。然而,換個角度來說,若這些費力費工的工作是機械所無法取代的,意味在村子裡,必須有一定的人力網絡基礎來支持此項產業。從消極面來說,免於為機械取代;從積極面來說,創造了地方的就業機會。

在地觀點

野蓮事業在美濃的發展,凸顯了此項作物的季節與地方優勢,但同時也有幾個面向值得吾人深思。
(一)若無當初鍾華振的移栽,野蓮也許因為污染以及外來物種入侵而消失。回到問題的根源,我們能否讓中圳埤湖水回覆當年清澈,野蓮復生於湖中?
(二)以消費情況而論,野蓮正逐漸成為一道可以代表美濃的地方菜,然而,野蓮和美濃,在文化和社會等層面的的實質關連,似乎還等待我們去述說。
(三)有機野蓮是許多消費者的期待,未來,生產者如何組織相關農政和農業技術單位,研發出有機野蓮的生產流程,應當成為一個目標。
(四)野蓮採收,需要大量人力一事,可以正面看待,看成是一種不易被取代或複製的地方優勢。

[鄉間小路]介紹

燕巢珍珠芭樂


作者 採訪‧攝影 / 林裕森

看似荒漠枯寂的泥岩惡地,經過雨水的沖刷,
流到燕巢鄉的平原上,一轉成為含鎂量豐富的良田沃土,
孕育出滋味甜美、咬感脆爽的珍珠芭樂,
燕巢鄉傳奇的轉捩點,則是超優質番石榴品種珍珠拔的誕生。


正午,南台灣的炙陽火辣地照在看似荒漠枯寂的泥岩惡地上,一片片稜脊如刀峰般尖銳挺立著,在翠竹與蓊綠山陵的陪襯下,顯得更加的乾枯與荒涼。不遠的烏山頂上,數公尺高,有如巨大白蟻丘的泥火山,正噗噗響地噴流出濃稠黏滯的鐵灰色泥漿。這裡是高雄縣燕巢鄉東北山區的月世界,如此的景致並不僅止於視覺的詭奇幻變,其中更包藏著燕巢番石榴的美味源頭。

經過雨水的沖刷作用,泥火山的泥漿和構成月世界的疏鬆青灰岩土,沿著深水溪和濁水溪沖積到燕巢鄉的廣闊平原上,荒枯的山水一轉成為肥腴富饒的良田。燕巢鄉的果農相信這些獨特的土壤不僅黏度高,含水性佳,而且蘊藏豐富的微量元素,正是讓燕巢鄉的珍珠芭樂特別甜美可口的秘密所在。農會推廣股的陳國明指出,燕巢鄉的土壤含鎂量較高,正是鄉內種植珍珠芭樂風味特佳的原因,除了甜美,還帶有爽口的迷人酸味。


燕巢鄉有台灣最廣闊的芭樂園,在全國7,500公頃的種植面積中就有廣達1,600公頃是位在鄉內,而燕巢珍珠芭樂更是全國最聞名的番石榴產品,不管是不是來自燕巢,市面上的珍珠芭樂總要冠上燕巢的名號。雖然名聲響亮,但是燕巢以芭樂聞名也不過是近十年的光景。在一切流轉迅速的台灣島上,已經足夠讓燕巢成為番石榴的經典,傳奇的背後,真正關鍵的轉捩點,正是超優質番石榴品種珍珠拔的誕生。


番石榴在台灣生根至少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清初高拱乾的《台灣府志》一書中即有記載。這種原產於熱帶美洲的桃金孃科常綠喬木果樹,經由歐洲航海家帶到南洋,再經由渡海來台的中國移民引進種植。在中國,因為來自南洋且多子如石榴,於是取名番石榴,但在台灣卻稱為哪拔,或拔仔,最後以台語發音轉翻為芭樂。三百多年來,從早期的野生種到後來引進的無子拔、紅肉拔和泰國拔等等,基因本來就不甚穩定的芭樂,在台灣的土地上曾經繁衍出眾多的芭樂品種,直到珍珠拔的誕生,才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優質番石榴。

為國人量身定作的水果

滋味甜美、咬感脆爽的珍珠芭樂,外型雖然不比泰國芭樂大,也沒有世紀拔來得硬脆,香氣更不比經常用來製造果汁的中山月拔,子粒也比水晶拔多,但是珍珠拔卻能集各方的優點,成為全國第一的品種,不僅是全台灣種植最廣的芭樂,因為大受市場歡迎,甚至已經快成為獨佔品種了。目前大約有80%的台灣芭樂都是珍珠拔,面積已超過5,000公頃,而且還在快速地增加之中。


如此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珍珠拔雖然不是樣樣第一,但是不論甜度、脆度、果肉的厚度和細緻程度都相當高,特別是國人特別重視水果的甜味,珍珠芭樂的超重甜味註定會大受歡迎。加上適中的酸味,讓口味更加均衡爽口,而且完全沒有澀味,更難得的是珍珠芭樂還有特殊的甘甜滋味與淡淡的優雅香氣,在口味上找不出任何可與比擬的番石榴品種。更關鍵的是珍珠拔的結果率高,罹病率又低,比一般品種產量高,且更容易種植,同時果實採收後也頗耐保存,註定要成為果農和水果商的最愛,總之,珍珠芭樂簡直就是無懈可擊的夢幻品種。

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的謝鴻業是專精於番石榴育種的研究員,他認為珍珠拔已經是相當完美的品種,如果要勉強找出缺點,那就是在高溫下比較容易變軟,夏果較不脆,在偏好脆感的台灣市場上較不受歡迎。偏偏在台灣的夏季,又是芭樂自然的盛產期,常常造成珍珠拔的夏果滯銷,價格遠低於種植成本。所以謝鴻業除了開發新品種外,正致力於提高珍珠拔夏果脆度的改良工作,期盼在未來能開發出新品種,讓果農輕易種出口感硬脆如世紀拔的夏季珍珠拔來,為了選種,每年他必須品嚐兩萬多顆口味不一的各式芭樂。

品質優異的珍珠拔雖然是主宰台灣芭樂命脈的品種,但究竟是如何出現的,至今都還沒有肯定的推論,高雄縣幾個主要產芭樂的鄉鎮都各有不同的說法,都宣稱是珍珠拔的原產地。其中最有可能的起源,根據高雄大社鄉劉建明果農的轉述,是來自同鄉種苗商陳玉盞的苗園。珍珠拔大約在民國78和79年間出現,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受到注意,僅混在泰國芭樂苗中販售,但是因為特質差異實在太大,很快就被挑選出來;根據燕巢鄉果農的說法原本稱為龍鳳拔和蜜拔,後來才改稱珍珠拔。

目前依珍珠拔的特性推測,有可能是由泰國拔系的粉拔與白拔系的大蒂頭種,雜交產生的新種,但是還沒有經過DNA比對證實。無論如何,珍珠芭樂的起源地是高雄縣,而且自從珍珠芭樂興起之後,不論種植面積還是品質,高雄縣都遠超過彰化縣,成為全國第一的番石榴產地,而燕巢鄉因為環境特別適合種植,而且腹地廣闊,於是成為了珍珠芭樂種植最廣,產量最多的產地。
珍珠拔的風行雖然讓台灣芭樂的品質更佳,但謝鴻業認為其中其實包藏著品種單一化的隱憂,不僅珍珠拔生產過剩,到處都種珍珠拔也壓縮其他品種的空間,讓芭樂在市場上越來越缺乏多樣性。現在除了彰化縣內還保有較大規模的世紀拔外(約佔15%),其他就是各約佔1-2%的水晶拔和泰國拔,而且這3個品種也日漸被珍珠拔所取代。而一些特殊品種的芭樂更僅剩下極小面積的栽種,例如宜蘭農家零星種植,果粒小的紅心芭樂,彰化員林鎮有一些口感較澀,醃漬用的梨子芭樂,以及雲林林內鄉專供榨汁用的香軟中山月拔。但產量都微不足道。


水晶芭樂是繼珍珠拔之後,由燕巢鄉董建銘及賴錫堯兩位果農,無意間從砍除的泰國拔殘株所萌發的新梢所發現。水晶拔果面粗糙,有六爪型突起,果形扁圓,種子極少,果肉很厚,質地脆爽。但是產量少,甜度頭尾差異甚大,栽培管理較費工,技術性較高,願意種植的果農並不多見。不過因為量少,有時在批發市場的價格每公斤可達近200元,但價格也因品質好壞與供貨多寡,落差很大。


「燕之巢」與「綠圓緣」

燕巢珍珠芭樂能夠建立名聲,當然和燕巢鄉農會嚴密的產銷策略有關聯。雖經大力推廣,但有太多的阻力讓全國各農會的產銷班,很少願意採用共選共計的方式來經營,但是燕巢鄉農會所輔導,由500多位果農所組成的16個番石榴產銷班,卻能全部採用共選共計的方式運作,透過農會的系統運銷至果菜批發市場、大賣場,甚至農會自營的直銷通路。因為全部經過選果,分級清楚,有一定的品質保證,特別受到批發市場的歡迎。其中品級最高的則是燕巢鄉的品牌番石榴「燕之巢」,在大社鄉也有高品質的品牌番石榴「綠圓緣」。

台灣人對芭樂的喜好主要講究脆度和甜度,另外也比較在意果肉的細緻,至於香味則不太在意,而軟熟的口感,對大部份國人而言反而會被視為缺點。所以珍珠芭樂的挑選重點和其他水果差距很大,要夠熟才會甜,但又不能太熟讓果肉變軟,所以珍珠拔的採收時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達到最剛好的熟度時,果皮的顏色呈綠色帶白霧,甚至略略帶一點黃綠色(當地稱為轉紅芽),而且用手指按壓臍部旁的果肉,要感覺硬硬的。


一般珍珠拔的中型果比較好吃,外型要盡量接近圓,如果是橢圓或西洋梨型的口味會較差。好吃的珍珠拔外表要有細細的珠粒狀突起,不能太平滑。相當擅長於選果的潘萬城說,如果符合這樣的條件,大概有九成以上是可口的珍珠拔。因為珍珠拔吃硬不吃軟,夏季天氣太熱容易軟熟,所以每年從9月天氣開始轉涼到隔年2月之間是最好吃的季節,春季之後果肉會變少,子增多,有時會有一點點澀味。

因為特別注重水果的外貌,在台灣市場上常常外型越大的水果越能賣出好價錢,但是水晶拔的價格卻是越小越貴。水晶拔果實大小差異大,果柄與果臍間的果肉糖度相差非常明顯,果柄處甜味很低,大果的差距會更明顯,價格反而不好。水晶拔因子少、果肉厚、質地脆硬,所以夏季品質反而比較好,甜度也比較高。
番石榴因為容易生長,產量多,價格又便宜,在台灣的日常語言裡“芭樂”兩字很不幸地被當作通俗的形容詞,例如流行過頭的歌被稱為芭樂歌,滿坑滿谷的廉價貨稱芭樂貨。越來越豐富多變的生活,卻讓我們越不珍惜身邊那些垂手可得、卻又如此美好的事物。在台灣的土地上,經過三個世紀的變化才在偶然的機會裡出現了像珍珠芭樂這樣優異的品種,在燕巢鄉奇異幻妙的山水裡,珍珠芭樂找到了他最適切的環境,種植技術越來越精進的果農,讓我們咬下的每一口燕巢鄉的珍珠拔,都是那般的脆爽清甜,如此精采的美味稱得上是最稀有難得的「芭樂」珍果。

延伸閱讀


[鄉間小路]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