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雜糧小學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雜糧小學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紅豆】愛天地、護老農的美濃農業轉型路


文字/張雅茹 圖片提供/美濃區農會

來到高雄客庄美濃,這裡不只有紙傘、粄條,還是農業重鎮,有許多特色農產,如美濃米、野蓮(水蓮)、橙蜜香番茄、白玉蘿蔔、敏豆……,令人目不暇給。

眾多農產中,不能不提到的美濃紅豆,種植面積達 1,200 公頃,知名度雖不高,卻是當地除了水稻外,占地面積最大的單一作物。

採收完畢後,一袋袋圓潤飽滿的紅豆,是農友辛苦的成果。

紅豆種植面積之所以迅速擴大,和美濃菸葉產業消失有很大的關係。

2002 年臺灣加入 WTO,菸酒專賣制度廢止,菸酒公司不再續約種植菸葉,菸葉產業一步步走入歷史,農業型態也隨之轉變。

變化是危機也是轉機。菸葉消失了,留下許多大面積閒置農地,對種植菸草多年的老農來說,突然要轉作其他作物,要選什麼可真是傷腦筋。

美濃區農會著手協助菸農轉型,行銷在地稻米品牌,以及種植紅豆、敏豆、辣椒及瓜果類蔬菜等多種冬季短期作物,在農民巧手下,創造出新的空間地景。

農糧署也訂定「輔導菸農切結離菸作業規範」,輔導菸農離菸或轉作,並依申請項目提供相應的補助輔導金,照顧菸農生計。

種紅豆,老農的安心保證

不過,這群離菸的老農,年齡幾乎都超過 70 歲,眾多冬季短期作物中,哪種作物能夠讓他們感覺安定?

這個問題在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心中已有了答案——紅豆面積大、可機械化耕作,對體力衰退的老農來說,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紅豆面積大、可機械化耕作,對想在二期稻作後的休耕期種植短期作物的老農友來說,無疑是最佳首選。

藉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及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協助,美濃區農會向高雄農改場技轉「高雄 9 號紅豆」。

推動稻田轉作紅豆等雜糧,申請雜糧集團產區,以優於市價的價格與農民契作;同時申請相關計畫補助,來協助紅豆農及代耕業者有足夠的採收設備與機械。

另外,許多農民擔心紅豆如果採收時間太晚,會影響到下期種植水稻的時間,因此農會建議農民可搭配早熟種的「高雄 147 號稻米」,同樣可和農會契作,不用繳交公糧。

從價格與配套作物雙管齊下,2013 年成功帶動了 39 位農民契作 55 公頃的紅豆田,現在已成長至 207 人、282 公頃,面積約占當地紅豆產業四分之一,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與農民收益。

美濃區農會使用高雄 9 號品種的紅豆,進行育苗、採種,提供給和農會契作的農民使用,堅持單一品種的好品質。

「其實他們要的只是一個安心。」鍾清輝表示,前陣子有農民憂心忡忡地找上他,原來是有謠言說美濃區農會今年不再協助農民收購紅豆。

當這件事變成農村大消息時,我們才發現對農民來說,農會收購紅豆原來是這麼令人安心的一件事。-鍾清輝(美濃農會總幹事)

種植紅豆的背後,隱藏著美濃區農會的用心與關懷,穩定紅豆就是穩定老農。

農產品加值,打響美濃豆名號

當紅豆田成為當地老農的經濟來源,要怎麼打出美濃的優勢,成為農會的重要課題。

在政府還沒推動禁用巴拉刈時,農會就開始以肥料或濃鹽水代替落葉劑,推動友善耕作。

既然要種美濃的紅豆,我們希望不只是一窩蜂跟風式的種植,所以在品質端要做不一樣的努力。-鍾清輝(美濃農會總幹事)

為了守護在地生態、兼顧生計,鍾清輝鼓勵農民接受友善環境的概念,配合安全用藥講習,為友善耕作共同努力。

為了守護農田生態,同時兼顧農友生計,美濃農會鼓勵農友以不使用落葉劑、減少農藥的友善方式耕作。

2016 年通過美濃豆產地團體商標認證,建立優質本土紅豆品牌,為恢復紅豆田生機打下堅固基礎。

紅豆生產面積快速上升,為了解決銷售問題,美濃區農會開發出相當受歡迎的銅鑼燒商品。

今年更看準伴手禮商機,特別和苗栗公館鄉農會合作,推出「棗紅豆」禮盒,結合公館紅棗與美濃紅豆兩項特產,將產、製、銷串聯在一起。

鍾清輝認為,在食品加工上,農會期待能找到更多優質廠商,願意針對食品安全、產銷履歷等認證做把關,並認同國產紅豆的價值。

另一方面,農會也希望藉由產銷履歷等努力,讓消費者對國產雜糧有更多認同,以實際消費行為支持生產者。

美濃豆-紅豆
(購買資訊:美濃專賣店

產業轉型,為世代交替做準備

目前臺灣紅豆種植面積約六千五百公頃,年產量一萬多公噸,以臺灣國內需求來說已接近飽滿,若紅豆面積再持續增加下去,反而會供過於求,甚至讓紅豆的價格不穩定。

鍾清輝表示,這是雜糧生產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他也鼓勵當地農民多嘗試種植其他作物。

在後菸葉時代的轉型期,須要一段時間讓農業做調整,除了藉由紅豆產業輔導菸農轉型,鍾清輝更期待透過青農加入,打響美濃紅豆、白玉蘿蔔、敏豆、橙蜜香番茄、茄子、木瓜、檸檬等作物名號。

讓老農能夠慢慢放手,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為在地農業注入新活水,將美濃農產打造為市場知名品牌。

紅豆品種面面觀

photo credit : hjw223 via flickr cc
紅豆又名小豆、赤豆、赤小豆等,最主要用途是製作甜食及餡料,像紅豆湯、紅豆年糕、紅豆餅、紅豆湯圓等。

由於紅豆不耐淹水,在臺灣尤其以偏熱帶氣候的高屏區種植產量最高,品質優良。美濃紅豆多在 10 月上旬種植、12 月下旬採收,才能收穫一粒粒飽滿鮮紅的果實。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本土紅豆品種有高雄 8 號、高雄 9 號,其中美濃區農會選擇的是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培育出的新品種-高雄 9 號,顆粒大、渾圓飽滿,殼略薄,很適合拿來煮紅豆湯。

國產紅豆品種介紹:

高雄 8 號(紅蜜)

屏東萬丹最常見的紅豆品種,顆粒略小,煮食後口感綿密、香氣濃厚,適合製成蜜紅豆或紅豆餅中的紅豆餡。

育成年分 2001 年,生育天數 82~87 天。

高雄 9 號(紅寶)

美濃最常見的紅豆品種,顆粒大且渾圓飽滿,殼略薄,很適合拿來煮紅豆湯。

育成年分 2006 年,生育天數 94 天。

高雄 10 號(紅玉)

近幾年培育出的新品種,屬特大粒型,顆粒比高雄 9 號更大,種皮薄、硬粒少,煮熟後綿密,風味品質佳,除了可加工製成豆餡外,也可以整粒加工為甘納豆、蜜紅豆、紅豆湯等休閒食品。

育成年分 2013 年,生育天數 93 天。

紅豆湯這樣煮

photo credit : Salil S via flickr cc
作法:【瓦斯爐】
  1. 洗淨:將破碎、乾皺、變形的豆子挑除,並沖洗乾淨。
  2. 浸泡:加入三倍以上清水,泡半天以上。
  3. 蒸煮:電鍋外鍋加一碗清水,按下開關。
  4. 燜透:待開關跳起,用餘熱再燜半小時。
  5. 調味:試吃後依個人喜好加入糖調味,也可酌量加一點點鹽,讓甜味更明顯。

TIPS:
  • 紅豆煮爛了才能加糖,否則煮不爛。
  • 試吃後依個人喜好加入糖調味,也可酌量加一點點鹽,讓甜味更明顯。
  • 將破碎、乾皺、變形的豆子挑除,並沖洗乾淨。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19 年 11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 Facebook 粉絲團


延伸閱讀:各地特色雜糧農產品

台灣有生產小麥嗎?麥香遠播,本土小麥復興之路

冬末春初之際,正值臺中大雅小麥豐收的時節,美不勝收。
文字/張雅茹 圖片提供/大雅區農會

每年冬春交替之際,臺中大雅便可見到大片金黃的麥浪隨風搖曳,許多人不曉得,臺灣有種小麥,而且栽種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全盛時期全臺小麥種植面積達 2 萬 5 千公頃。

目前臺灣小麥種植面積最廣闊的地方就是臺中大雅,面積約 150 公頃,占全臺總栽培面積 26.7%,被譽為「臺灣小麥之鄉」。

尚未成熟的麥穗猶帶青綠,直挺挺地佇立在田間。

想起大雅栽種小麥的歷史,大雅區農會總幹事林國永說:「全盛時期大雅地區差不多就有六百多公頃,全部都是給埔里酒廠。

原來當時臺灣省政府指示,埔里酒廠全部使用國產小麥,因此 1975 年起,埔里酒廠開始與中部麥農契作小麥,釀造紹興酒。

後來因 WTO 開放菸酒進口,國產紹興酒滯銷,1995 年菸酒公賣局的保價政策取消,停止與國內麥農的契作,小麥種植面積銳減,大雅是全臺為數不多的產區,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臺灣也生產小麥。

種子級小麥再現生機

直到 2,000 年,大雅麥農和金門縣農業試驗所合作,提供小麥給金門麥農作種,作為釀造高粱酒的原料,化危機為轉機。

林國永笑說:「我們種的是『種子級』的小麥。」種子級小麥品質有要求,與一般食用和飼料用的小麥不同,發芽率須經過種苗改良繁殖場檢驗,唯有發芽率超過 80% 以上的頂級小麥才會被金門縣政府購買。

這些契作小麥主要提供金門縣 1970 公頃小麥田的種子,除了發芽率,水分含量須低於 12% 以下。

林國永強調,農會也請農民配合注意田間管理,不能有其他品種的燕麥或大麥混入本區契作的小麥,另一方面,尋求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協助,每三年引進原種來純化台中選 2 號小麥品種。

這些種子到了金門後所種出的優質小麥,作為金門酒廠高粱釀造的酵母使用,可說是「金門高粱之母」;近期金門酒廠和金門縣農會開發的單一純麥酒,更為小麥加工開闢新出路。

天時地利人和,大雅小麥出頭天

大雅位於臺中盆地北緣,每年 10 月上旬吹起東北季風,氣候及溫度下降,乾冷氣候不易滋生病蟲害,且梯田地形與砂質土壤使當地田區排水性與通氣性俱佳。

小麥怕積水、濃霧,剛好適合大雅。」林國永說明,11 月中旬至翌年 3 月下旬之間,剛好可避開高溫、颱風、梅雨等不利小麥生長的氣候因素,這樣得天獨厚的風土條件,再加上當地先民早在日治時期種植小麥,經過七十多年,累積豐富的小麥栽培經驗,種植品種更選用適合亞熱帶氣候的台中選 2 號,都是大雅小麥發揚光大的重要因素。

台中選 2 號(圖 / 國家作物種原中心

近年來大雅區實施農業機械化,實施不整地省工栽培,「11 月中旬時播種,在水稻收割的前兩天,把種子撒入田中,將稻草剪斷蓋在上面,可以保持水分,還可以防止鳥害,讓小麥不會剛撒下去就被吃掉。」

另外,農會與麥農契作面積達 87 公頃,並以每公斤 24.5 元的優惠價格向農民收購,若符合金門縣品質標準的種子級小麥再加 2.5 元,讓麥農在兩期稻作外增加更多收入。

林國永說:「2014 年度起,農糧署『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補助契作進口替代作物每公頃 4 萬 5 千元,市政府又再加碼補助每公頃一萬,都大大提升麥農的種植意願。」

開發多元小麥商品

不論是豐產還是歉收,面對各地農會的行銷難題,大雅區農會皆有策略應對,讓小麥商品年年售罄。

林國永表示,小麥若因下雨而有穗上發芽的情況,雖然不能作為金門小麥的麥種使用,但經檢驗無農藥殘留,農會也會依市價收購,或將這些小麥磨成麵粉。

過去因為豐產或穗上發芽的小麥量少,很少有麵粉廠願意合作,所以農會更積極找尋小麥銷售出路。

2014 年大雅區農會將過剩或下雨發芽的小麥調製篩選後,加工成「雅農小麥米」。白米與小麥以 2:1 的比例調和,煮好的飯口感佳又富含蛋白質。

「將雅農小麥米推廣給營養午餐的團膳業者,因為不合格的麥子數量不多,很快就賣完了。」林國永對農會產銷配套措施相當有信心,麥農也不必擔心銷路,只要專心種小麥即可。

大雅區農會總幹事林國永期待年輕人回流,支持當地農業。(攝影/張雅茹)

越過低谷,讓麥鄉持續茁壯

為了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在各地二期稻作區、再生稻田區推廣轉作雜糧,除了臺中大雅,彰化大城、臺南學甲、高雄美濃、苗栗苑裡、宜蘭員山都能看見小麥身影,主要供應於磨粉作為麵包烘焙用,臺灣各地逐漸吹起了本土小麥風潮。

小麥作為大雅的招牌農產,早在 2004 年起大雅小麥產業文化節開鑼,希望藉由活動宣傳,讓更多人認識本土小麥,至今已連續舉辦 16 年。

每到 2 月底至 3 月初的收割季,更吸引數萬民眾參與,大大帶動周邊商家的觀光效益。

小麥產業文化節期間的麥田造景。

談到未來的新計畫,林國永表示,農會在計畫輔導下購置相關加工機具設備,提升乾燥、選別和包裝等相關處理量能,並持續辦理小麥產業文化節,繼續開發小麥米食譜,讓小麥米在餐飲業有更廣泛的應用。

另外,許多大雅麥農都已八十多歲,林國永也對年輕人喊話,「我們在 2018 年成立青年農民聯誼會,不管是補助、受訓,盡量來輔導,也要請他們協助推廣小麥。」

目前已有 35 位青農,農會也鼓勵青農申設小型加工廠,研磨全麥麵粉,期盼讓更多人嘗到本土小麥的滋味。

在小麥田裡做出不同景觀,吸引民眾攜家帶眷前來欣賞。

小麥品種面面觀

小麥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作物之一,原屬溫寒帶的小麥來到臺灣,呈現了本土特色及風貌,我們還可從品種特性,了解臺灣小麥演變及發展。

1980 年代,本土小麥育種方向皆為豐產、耐病蟲害,如「台中選 2 號」主要用於製酒,強調其風味,麵粉蛋白質低,未開發鮮食市場。

直到近年因應糧食危機,各國發展在地農 業提升糧食自給率、減少食物里程,在農糧署及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努力下,進行新品種改良,分別研發出適合磨粉、加工成精緻甜點的「台中 35 號」和「台中 36 號」,讓農民有更多選擇。

認識台灣改良的小麥品種

本地小麥介紹:台中選 2 號

育成年分:1983 年
生育天數:120~125
公頃產量:3,500~4,200 公斤
栽培特性:中高筋硬紅麥,由於生育期短,為市面上主流品種;主要用於製酒,講究風味特性,麵粉蛋白質含量較低。

本地小麥介紹:台中 34 號

育成年分:1992 年
生育天數:124~130
公頃產量:3,500~4,400 公斤
栽培特性:高產、種子大,播種量宜增加 10~20%,由於生育天數較長,栽培面積不多。

本地小麥介紹:台中 35 號

育成年分:2017 年
生育天數:137
公頃產量:4,300 公斤
栽培特性:適合機械收穫、友善環境及有機種植,為臺灣第一個低筋小麥品種。由於麵粉蛋白質含量高,適合做蛋糕、餅乾。

本地小麥介紹:台中 36 號

育成年分:2019 年
生育天數:137
公頃產量:4,370 公斤
栽培特性:較台中選2號具耐性,中筋白麥,麵粉蛋白質含量達 12.4%,適合研發麵條相關製品。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19 年 8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 Facebook 粉絲團

延伸閱讀:各地特色農產品

【綠豆】夏日消暑良伴 │ 雜糧小學堂

photo credit : Ken Marshall via flickr cc
文字.攝影/張雅茹

時至盛夏,不僅都市中熱浪襲人,田裡更是「日頭赤焱焱」,此時若來一碗冰鎮過的綠豆湯,或是一袋袋懷舊的冷凍袋綠豆冰,真是再痛快不過了。綿密的豆仁,以及涼徹心扉的暢快滋味,都讓人欲罷不能,是許多人夏日兒時的共同記憶。

飄洋過海,落地生根

臺灣栽種綠豆的歷史悠久,日治時代之前就由中國閩粵地區引進,主要種植地區為嘉南平原,1970 年代全盛時期種植面積曾達五千公頃以上。

近年由於農村缺工情形嚴重,且綠豆採收機械化還無法大規模進行,使綠豆採收時需要花費較高成本,因此種植面積大幅降低,2013 至 2016 年維持在兩百公頃左右,年產量約兩百公噸,遠不足以供應國內需求量三萬公噸。

現在國產的綠豆根本不夠,國產的可能占不到十分之一吧。─ 陳峯昇

臺南麻豆的「雜糧大戶」陳峯昇主力種植大豆、飼料玉米,近年更投入綠豆種植,平均一年產量 10 至 20 公噸,是國內少數以機械化方式種植綠豆的農民,他表示,目前國內市場進口綠豆占比遠高於國產綠豆,以緬甸、泰國等地為大宗。

陳峯昇主要種植大豆、飼料玉米,近年來也投入綠豆種植。
不過,2016 年政府推動大糧倉計畫,農政單位在各地二期稻作區、再生稻田區推廣轉作雜糧。

根據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2017 年國內綠豆種植面積大幅提升至 392.7 公頃,主要產區在嘉義、臺南、高雄等地,不僅可節水,連帶提升了國內雜糧自給率。

陳峯昇回憶,過去未有大糧倉計畫時,他每年所種植的黃豆、黑豆、綠豆等雜糧面積約五公頃左右,現在一年的雜糧面積將近三百公頃。

陳峯昇的綠豆田每年可生產 10 至 20 公噸粉綠豆。

機械化省工,慢活農業更養生

陳峯昇笑說自己是做「慢活」農業,做農很少能一年到頭都有工作,但他想辦法將農活均分至各月,將種植綠豆的時間和飼料玉米及黃豆錯開,讓一年有十個月以上有農活可做,這也是他選擇種植綠豆的其中一個原因。

「我比較懶惰啦,種綠豆是用粗放和機械化方式種植。」恰巧當時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的研究員吳昭慧向他推薦「臺南 5 號」品種,不僅果實大、產量高而穩定,且具有不容易裂莢和抗倒伏等特性,適合機械化採收。

臺南 5 號粉綠豆種皮薄,表面呈粉霧狀。
跟黃豆、黑豆不同,綠豆的開花期不一致,會持續開花結果,「別人都說,一直生一直生你要怎麼採收?」

他分享,累積了多次機械採收經驗,除了掌握採收時間點十分重要,播種時就要注意開溝不能開得太深,以免採收時掉下去的豆莢因為過深,採收機前端的勾爪沒辦法將豆子勾起。

為了降低收成的損耗率,他更針對採收機進行改良,「我改了大概三次,盡可能想辦法減少損耗率。」他補充,現在已經有廠商在思考如何改良機械,未來綠豆產業機械化指日可待。

綠豆結出的豆莢膨大後,經過日晒會逐漸由綠轉黑。

配合產銷履歷, 讓消費者更有信心

三年前,陳峯昇和女兒陳瀅淨注意到消費者對產品溯源的意識抬頭,開始推行產銷履歷。

陳瀅淨笑說,過去曾有種植有機雜糧的經驗,執行產銷履歷對他們來說並不算困難,以用藥來說,綠豆本來就用藥少,並不影響原本的種植流程或品質,「加上依照產銷履歷 TGAP 規範,可以讓生產風險降到最低。」

父女倆不約而同說:「產銷履歷能增加消費者對我們產品的信心,也有助國產綠豆的推廣。

如何辨識產銷履歷商品?
標章樣本(圖 / 產銷履歷商品諮詢網

為了推廣綠豆及相關產品銷售,陳瀅淨不落人後,不僅和生鮮電商合作販售綠豆,更架設網站「小農夫農產品商城」,同時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更新自家農場種植近況。

陳瀅淨估算,目前綠豆自產自銷和電商銷售的比例約一比一,由於尚在推廣階段,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我們取勝的關鍵在於新鮮。採收完當天進廠整理、乾燥,隔天初選完再進冷藏,新鮮度一定略勝一籌,以緬甸來說,綠豆光從當地運來臺灣,海運時間就不知道要多久了。─ 陳瀅淨(陳峯昇女兒)

她認為進口綠豆雖便宜,但國產貨採收後直接冷藏,比起國外長時間運輸的綠豆,不僅新鮮,也不容易有藥劑殘留。

臺灣種植的新鮮粉綠豆無論香氣、咀嚼感都比進口油綠豆佳,不必泡水也容易煮透。

陳瀅淨也提到,綠豆品種也是重點之一,市面上販售的綠豆大多為外表光亮的進口油綠豆,國產綠豆多為粉綠豆,其特徵為霧面外觀,一般家庭若買來煮綠豆湯,可明顯察覺到粉綠豆易煮透的特性。

進口的豆子泡了也不一定能煮爛,可能電鍋煮了好幾次還是硬硬的,我們國產的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最棒的一點就是不用泡,煮一次就OK。─ 陳瀅淨

除了綠豆湯之外,綠豆的加工食品相當多樣,根據品種特性,除了綠豆冰、綠豆冰沙等常見甜品,也十分適合做成甜點餡料或製作粉絲。

預見此商機,陳峯昇未來也打算和加工廠合作,開發綠豆加工食品。未來父女倆將持續攜手守護綠豆產業,讓本土雜糧持續餵養臺灣。

photo credit : Ken Marshall via flickr cc

粉綠豆 vs 油綠豆

粉綠豆油綠豆
外表種皮薄,略帶粉質較無光澤種皮厚,較光滑且有光澤
特性烹煮時間短、易熟透,口感綿密多沙口感較硬且須久煮
用途煮綠豆湯、綠豆冰沙等孵成豆芽菜、做成粉絲及糕餅內餡等
品種臺灣栽培的粉綠豆多為臺南 5 號多為國外進口;國內栽種品種多為臺南 3 號

綠豆湯這樣煮

作法一:用「瓦斯爐」煮

  1. 將綠豆洗淨瀝乾後放進鍋中。
  2. 以中火將綠豆乾炒至水分蒸散,並散發出些微香味。
  3. 加入 1 小匙水繼續翻炒,3 分鐘後再加 1 匙水。
  4. 乾炒 3 分鐘後,加入 1,000 毫升的水煮滾。
  5. 轉小火加蓋燜煮 20 分鐘後關火,燜 15 至 20 分鐘即可。

作法二:用「電鍋」煮

  1. 綠豆:內鍋水:外鍋水為 1:1:1。
  2. 將綠豆與水依<步驟1>比例放入電鍋及外鍋。
  3. 電鍋加熱至跳起後燜約 1.5 小時即可。

糖水製作:
依照二號砂糖:水:滾水=3:4:5比例調製、熬煮,可加入少許地瓜增加香氣,最後再與滾水混合即完成。

【TIPS】
1 綠豆與糖水需分開煮,若一起煮綠豆外皮易脫離使湯混濁。
2 還沒煮熟的綠豆不能放糖,否則不易煮熟。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19 年 8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 Facebook 粉絲團

鄉間小路夏季消暑相關文章

【彩虹玉米】天邊虹彩落田間,璀璨閃爍的作物


文字/張雅茹 圖片提供/通霄鎮農會

通霄鎮坐落在苗栗縣西南方沿海,是一座民風淳樸的小山城。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加上工業並不發達,保留了許多未經汙染的原野山林。

放眼望去,除了一片片稻田外,這塊綠油油、將近一人高的彩虹玉米田格外醒目。

彩虹玉米田間照。圖 / 農糧署北區分署

若將包覆彩虹玉米的葉片撥開,可以看到果實呈現紫紅色、暗紅色、米白色等斑斕色澤。彩虹玉米屬糯玉米,籽粒含 70 至 75% 的澱粉、10% 以上的蛋白質、4 至 5% 的脂肪、2% 的多種維生素,營養成分含量高於普通玉米。

其中籽粒蘊含的蛋白質、維生素 A、維生素 B1、維生素 B2均比稻米多,還含有鈣、鐵、硒、鋅、鉀、葉酸、煙酸等以及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是營養豐富的食品。

糯玉米因為支鏈澱粉比例較高,表現出黏糯口感,相當受消費者歡迎;且由於糯玉米澱粉分子量比普通玉米小十多倍,消化率比普通玉米高 20% 以上。

台農 5 號黑糯玉米由於外觀顏色豔麗,被稱為「彩虹玉米」。圖 / 農業試驗所

彩虹玉米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育成,「台農 5 號」黑糯玉米則是通霄鎮農會長年推廣的當地特色作物,由於通霄鎮農會自 2009 年向農業試驗所購買栽種專屬權,並在 2017 年持續取得五年品種權,目前全臺只能在這裡品嘗到彩虹玉米的好滋味。

節水、提升雜糧自給率,成為通霄優質特色作物

通霄鎮除少數地區在農田水利會灌區內,大部分地區為非灌區,因灌溉用水得來不易,非常適合推廣轉作雜糧。

2017 年通霄鎮因天災影響種子供應數量,僅種植約六公頃,去年在農政單位積極推廣下成長至十公頃。

彩虹玉米田間照。圖 / 農糧署北區分署

我們一直在尋求適合通霄當地的農產品,彩虹玉米的病蟲害相較於其他品種減少很多,很符合這裡的環境和氣候。 - 通霄鎮農會總幹事徐學承

通霄鎮農會總幹事徐學承說明,由於農糧署輔導苗栗縣政府,及通霄鎮農會,在二期稻作區、再生稻田區推廣轉作雜糧,特別選定在通霄地區種植彩虹玉米,不僅可節水,還能夠帶動提升國內雜糧自給率。

通霄鎮農會總幹事徐學承(中)與供銷部主任柳文雄(右)表示,彩虹玉米與「十六米」是農會大力推廣的當地特色作物。

採收門檻高,食安溯源為消費者把關

由於目前玉米採收機械並不適合採鮮食玉米,彩虹玉米在臺灣種植面積不大,多由人工播種和採收。

為了提高彩虹玉米的附加價值,通霄鎮農會在 2018 年導入產銷履歷,十公頃中有 4.4 公頃取得驗證、九位農民投入。徐學承笑說:「如果不願意的話,我們就不跟他契作了,農會要為消費者把關。」

除了取得產銷履歷驗證,為了提高當地農民栽種意願,通霄鎮農會以一公斤 65 元的價格向農民收購彩虹玉米,遠遠高於一公斤約 20 元的市價,不僅增加農友收益,也帶動沿海再生稻地區轉作。

位在白沙屯,拱天宮旁的通霄農村社區小舖,整合多項農特產品,供消費者選購。

貴自然有貴的道理,彩虹玉米到八、九分熟成色最佳,淺紫色要占三分之二的比例,太早採或太慢採都會降低商品價值。 - 農會推廣部主任張永智

農會推廣部主任張永智提到,彩虹玉米的採收適期相當難判斷,必須仰賴農民多年的種植經驗,加上生鮮彩虹玉米的保存期限短暫,後續加工部分更是提高作物價值的關鍵。

彩虹玉米到八、九分熟時外觀成色最佳,採收適期必須仰賴農民多年的種植經驗。

彩虹玉米採下來後大概不到 24 小時就後熟,如果天氣好溫度高,後熟情況更嚴重,一定要進行後續殺菁加工。 - 農會推廣部主任張永智

張永智說明,彩虹玉米採收當日就進入加工廠蒸熟、冷凍、真空包裝,鎖住甜味及營養,存放在冰箱冷凍庫可保存一年,消費者只要解凍、以電鍋蒸熟即可食用。

圖 / 通宵鎮公所

香甜 Q 彈,料理方法多樣

由於彩虹玉米中間的玉米心較細,可食用部分的比例高,且口感香甜軟Q,相當受消費者喜愛,徐學承強調,彩虹玉米能夠吸收油脂,非常適合入菜。

彩虹玉米拿來做燒酒雞就非常合適,煮久也不會乾澀,是這個品種的特性。 - 通霄鎮農會總幹事徐學承

他進一步提到,農會家政班和當地餐廳業者研發了多種特色料理,除了彩虹玉米燒酒雞,還有彩虹玉米饅頭、彩虹玉米粽、彩虹玉米獅子頭等,不論切塊煮湯或脫粒炒菜皆美味。

煮熟後香又 Q 的果穗。 圖 / 農業試驗所

除了通過產銷履歷驗證,徐學承表示未來有計畫將部分玉米逐步轉作有機。

現在彩虹玉米已經以友善方式耕作,有機是我們的理想,要慢慢朝這邊走。 - 通霄鎮農會總幹事徐學承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通霄特色農產、造福當地農民,未來通霄鎮農會將結合大糧倉及雜糧集團產區計畫,擴大推廣稻田轉作彩虹玉米,結合田間體驗、玉米田迷宮、料理等,連結生產、生態、生活,創造農業新價值。


作物小檔案┃彩虹玉米


品種:台農 5 號 黑糯玉米
產地:苗栗縣通霄鎮
產期:一年四季皆可種植,生長期 90 天,一般農民選在 1 月跟 8 月種植,冬季溫度低,生長期會延長,產期約落在每年 4 到 6 月及 11 至隔年 1 月。
特色:植株外觀及果穗整齊,穗型長、籽粒大、穗軸小,果皮薄且香又 Q。籽粒色澤鮮豔,甜度達 8ºBrix 以上,含有高單位花青素。









本文摘自鄉間小路 2019 年 7 月號,由豐年社提供
>看詳細鄉間小路介紹
>快加入鄉間小路 Facebook 粉絲團

延伸閱讀:各地特色農產品